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浒传》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隐含着中国古代深厚的民族文化、历史背景和社会思想。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在遇到巨大文化差异的挑战时,有时难以找到中泰两种语言意思对等的表达。因此,不同译者对原文中含有文化因素词语的处理方法是值得进行对比分析的课题,通过系统性的分析,能看出译者采取各种翻译策略和方法,对其译文质量做出评析。如今针对《水浒传》泰文译本的研究数量很少,只有原著跟第一版译本的对比分析和对其中思想、价值观进行分析,没有采取西方和中方的理论相结合对《水浒传》泰文译本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研究的文献。因此,笔者就采取西方翻译理论家和中国翻译理论家所提出的翻译理论对《水浒传》两版泰文译本进行对比分析。笔者以中国翻译理论家王宏印所提出的翻译批评六个步骤为框架,从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所提出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角度,针对《水浒传》两版泰文译本,即由Somdet Chao Phraya Borom Maha Si Suriyawongse (?)(?)主持翻译的(?)与第二译本Charatchai Chiaoyut (?)翻译的(?)(?),对其中的文化词语——人名与地名、人物绰号、自我称谓词、中国古代官吏称呼语、成语和其他文化词语为译文分析文本,进行了描述性对比分析。透视两版泰文译本的译者在翻译中如何对译文进行调整或者改变。本文发现,两位译者在处理译文时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与方法。第一版译本(?)的译文倾向于以交际翻译的翻译方法为主,译者更考虑到泰国读者的接受度。他对带着深层文化因素词语进行有所改变的翻译或者直接删除,以及使用符合当时泰国人所用语言和社会表达法替换涉及敏感的词语;而新版译本采取的翻译方法倾向于语义翻译的翻译方法。译者为了保留原文所包含的文化成分,大幅度采用直译与意译两种翻译方法,并且有时加以尾注。况且,译者仍然保留原文所有的叙事方法,这种翻译方法不仅使泰国读者能了解到中国古代的文化内容和气息,也能体会其独特的写作特色。本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概述,主要阐述研究目的、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和笔者所使用翻译理论的背景;第二章为《水浒传》在泰国的翻译历史,笔者将从1867年至今所出版的《水浒传》泰文译本按时间排列,并且选取几版具有代表性的泰文译本做出简介;第三章为《水浒传》在泰国的传播与影响,阐述《水浒传》在泰国的传播状况和其得以广泛的原因,并且综述其对泰国文学与表演艺术的影响;第四章从纽马克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角度对《水浒传》两版泰文译本进行分析,探究译者所采取的翻译方法倾向于语义翻译还是交际翻译。笔者还对两版泰文译本的译者所采用的翻译方法与策略做出总结,并且借鉴王宏印所提出的译者价值判断标准对两版泰文译本进行分析;第五章为结论。笔者希望本论文能为其他有关《水浒传》泰文译本研究,以及对中国古典文学泰译作品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