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尖周病是颌骨最常见的炎性溶骨性病损之一,细菌作为其始动因子可激发宿主产生一系列免疫应答,大量炎症细胞在被激活后产生和释放炎症介质、细胞因子和酶类物质,导致根尖区组织破坏和牙槽骨的吸收。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在这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是目前发现的CD4+T细胞新亚群Thl7分泌的一种前炎性细胞因子,对中性粒细胞具有强大的招募功能,能够刺激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上皮细胞、内皮细胞和成骨细胞等产生多种炎性介质如IL-1、IL-6、TNF-α、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金属基质蛋白酶等。目前研究发现IL-17参与了机体多种疾病,特别是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哮喘、炎性肠病等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关系密切。本课题分为体内和体外两个部分,对IL-17在根尖周病中的作用进行初步研究。实验一大鼠实验性根尖周炎动物模型的建立目的:利用大鼠建立根尖周炎的实验动物模型,以便动态观察根尖周病中炎症和骨破坏情况材料与方法:选用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35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7只。全麻后将双侧下颌第一磨牙开髓,并暴露于口腔环境中。在开髓后0、7、14、21和28天各处死一组,分离下颌骨,拍摄X线片,观察根尖暗影变化情况;同时常规组织学处理下颌骨标本,制备磨牙区近远中向矢状切片,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根尖周区域组织学变化。结果:拍摄的X片示开髓后7天下颌第一磨牙根尖区出现暗影,从7天开始至28天暗影面积逐渐增大,呈时间依赖关系,28天暗影面积达到峰值。组织学观察发现牙髓暴露后7天根尖周即有少量炎症细胞浸润,14-28天根尖区域出现了的炎症扩展和骨吸收过程,此后骨吸收范围趋于稳定,不再扩大。结论:给大鼠磨牙开髓,并暴露于口腔环境可以诱导根尖周炎的发生,是研究根尖周病致病机制较为理想的模型。实验二IL-17在大鼠实验性根尖周炎中的作用研究目的:检测大鼠根尖周病变过程中IL-17的表达与变化,分析其与中性粒细胞数目及根尖周骨吸收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将35成年雄性Sprague-Dawle大鼠开髓,分别于术后0、7、14、21和28天取下颌骨,制备组织切片。观察根尖周病变中炎症变化,并对中性粒细胞计数;分别用免疫组织化学和酶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IL-17及破骨细胞在根尖周病损中的表达与变化。分析IL-17表达与中性粒细胞数目及根尖周骨吸收的关系。结果:在正常根尖周组织中未见中性粒细胞、IL-17阳性细胞和破骨细胞;术后7天根尖周可见少量的中性粒细胞和IL-17阳性细胞,并观察到一定数量的破骨细胞;术后14天中性粒细胞和IL-17阳性细胞增多,破骨细胞的数量上升至高峰;术后21~28天,中性粒细胞和IL-17的表达量继续增加,至28天达到峰值,但破骨细胞数量明显减少。IL-17的表达与中性粒细胞数目、根尖骨吸收面积呈正相关。结论:大鼠实验性根尖周炎中,随着根尖病损的发展,IL-17的表达增多,提示IL-17参与了根尖周炎的发展过程。实验三IL-17在人慢性根尖周炎中作用及机制研究目的:观察IL-17在人慢性根尖周病损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炎症因子IL-6、IL-8表达量之间的关系,同时在体外观察IL-17刺激人牙周膜细胞产生IL-6、IL-8的效应,探讨IL-17慢性根尖周病损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从2009年3月至9月在武汉大学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科行根尖手术或颌面外科拔牙患者中,收集到人慢性根尖周炎病损组织29例,同时收集5例正常根尖组织作为对照。10例病损组织用于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研究,以观察IL-17的表达情况。另外19例采用RT-PCR方法检测IL-17、IL-6和IL-8 mRNA表达,并分析IL-17与IL-6和IL-8表达量之间的关系。同时在体外进行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培养,用IL-17刺激,然后采用RT-PCR和ELISA方法检测IL-6和IL-8在mRNA水平的和蛋白水平表达变化。结果:免疫组化和RT-PCR结果显示IL-17可表达于人慢性根尖周炎病损组织中。RT-PCR结果还发现在mRNA水平,IL-17表达与IL-8表达呈正相关,但与IL-6表达无相关性。体外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在IL-17刺激下可产生IL-6、IL-8,并呈浓度和时间上的依赖关系。结论:IL-17可通过刺激靶细胞产生炎症因子参与根尖周炎的免疫反应与骨破坏,但其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等病理过程中的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