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敦煌本《坛经》是唐代非常重要的一部禅宗著作,也是中土佛教典籍中唯一一部称为“经”的著作,它的形成与流传标志着佛教禅学的一场革命,其影响力涉及思想界、文学理论界等。敦煌本《坛经》字迹清晰,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历来受到专家们的重视。研究《坛经》,对研究当时的语言现象,研究汉语从中古到近代的语法、词汇方面的变化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选择敦煌本《坛经》里的若干问题加以梳理和研究,力求探索当时新兴的语言现象。由于《坛经》重要的文献价值,吸引了很多知名的佛学家、语言学家对其研究,例如周绍良、郭朋、杨曾文、邓文宽、方广铝等等,硕果累累,有力地推动了禅宗研究和唐代语言的研究。对于我一名学生来说,更是受益匪浅。因此我们编写了《敦煌<坛经>集释》,在借鉴、吸取各大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和见解。以敦煌本《坛经》作为底本,以斯坦因本、慧听本(兴圣寺本)、宗宝本作为主要参照本。所用的参校本还有:(1)郭朋《坛经对勘》,1981年,齐鲁书社,简称郭校本;(2)邓文宽《六祖坛经:敦煌<坛经>读本》,1995年,辽宁教育出版社,简称为邓校本;(3)周绍良《敦煌写本<坛经>原本》,1997年,文物出版社,简称周校本;(4)方广铝《敦煌坛经合校简注》,1999年,山西古籍出版社;(5)杨曾文《敦煌新本<六祖坛经>》,2001年,宗教文化出版社,简称杨校本;(6)日本衣川贤次《敦煌新本<六祖坛经>补校》,见日本《俗语言研究》第三期;(7)袁宾《禅语译注》,1999年,语文出版社;本文通过对《坛经》各影印本的对照分析,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在现有材料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详细地阐释《坛经》里一些值得注意的语言现象,并就各名家有分歧、有争议的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自己的看法。本文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描写、分析、解释敦博77号《坛经》里重要的语言现象:1、唐代语言中的“一V”格式:“一V”是唐代语言里经常出现的格式,在敦博77号《坛经》里也有这样的格式,按照其内部的结构和语义关系分为几大类,并试图比较和现代汉语“一V”的异同。2、俗字的研究:敦博77号《坛经》里俗字众多,但并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错别字,而是当时的书写习惯,是研究晚唐俗字的第一手材料。本文对敦博77号《坛经》里的俗字整理归类,对其进行全方位的研究。3、“忽”的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也在不断的发展,如果用现代汉语来理解近代、古代汉语显然是行不通的。在敦博77号《坛经》里多个“忽”,并不能按现代汉语的“忽然”义去理解,本文试图去阐释这些“忽”的意义以及“忽”的词义演变。4、“余、有余”:在敦博77号《坛经》里出现了几处“余”做余数标记词的例子,“余”是怎样从最初的名词、形容词演变为余数标记词的?本文试图研究“余、有余”发展为余数标记词的过程。5、从“依约”看唐代词语的双音节化:在唐代汉语词汇出现了双音节化的趋势,本文以敦博77号《坛经》中的复音词为研究对象,按照构词方式对复音词进行分类和阐释,以对复音词的概貌有个清晰的认识。6、后缀“边”的虚化过程与唐代禅录里“边“的用法:在敦煌本《坛经》里我们注意到“边”,如“吾边、旁边”等,“边”是如何让从单独表义的实词到方位词的后缀,在这个过程中,“边”的词性的改变伴随着位序的改变和组合对象的改变。本文将结合本人研究的课题《坛经》给以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