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资本市场经过近三十年的快速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未来必将在全球资本市场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此背景下,国家陆续颁布新的法律法规或实施相关政策以规范并引导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股票市场作为国内企业融资和投资者投资的重要平台,与中国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备受管理层重视。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步扩大,资本市场也加快了对外开放步伐。人民币加入SDR事件是资本市场国际化的典型案例之一,该事件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国内资本市场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了国内资本市场与国外的联系。国内资本市场巨大的发展潜力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规范和引导、扶持等方案必定会陆续提上日程。一系列对外开放政策一方面将积极的政策预期呈现给市场,另一方面也引起市场参与人员对政策有效性的质疑。因此对政策的有效评价在使相关部门更直观的发现制度本身存在的不足和可取之处的同时,也让市场参与者对政策有了更理性、直观的认识,这对当前政策的可行性分析和今后相关工作的开展都是至关重要的。但学术界对我国资本市场政策效应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且并没有系统有效的方法研究诸如此类问题。2014年11月17日,"沪港通"正式实施,这是中国资本市场继2002年的QFII制度、2011年的RQFII制度等的又一项重要的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政策,因此对该制度政策效应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以2013年8月23日之前上市的沪市A股和深市主板共816只(其中干预组349只、控制组467)股票作为样本,在反事实的理论框架下,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分别从制度准备期和实施期两个时间维度出发对"沪港通"制度在波动性、收益性、估值三个方面所产生的政策效应进行研究;同时本文也研究了该制度对不同规模沪市股票之间的影响净差异。首先,本文以倾向值匹配法(PSM)和双重差分法(DID)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在"沪港通"制度准备期(2014年4月10日之后的150天)制度对波动性、收益性、估值的净影响。研究发现:在制度准备期,制度所带来的投资者情绪变化会对标的股票的收益率有显著正影响,但并未显著改变标的股票的波动和估值水平。其次,本文研究了在"沪港通"制度实施期(2014年11月17日之后的150天)该制度对波动性、收益性、估值的净影响。研究发现:在跨期研究中,收益性和波动性的净差异在绝大多数区间均能通过显著性检验,但制度并未显著影响股票的估值水平。最后,本文将干预组样本按照股本的大小分为大盘股和中小盘股,并在制度实施期研究该政策对波动性、收益性的净影响。研究发现:该制度对大盘股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政策实施初期,而对中小盘股的影响集中在中后期,并且是一种持续状态。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在资本市场领域创新性的利用PSM+DID方法研究反事实问题,从全局的角度分析"沪港通"制度对A股市场波动性、收益性、估值的净影响;并且本文进一步将干预组样本按照股本大小细拆成大小盘股票,分析了该政策效应在大小盘股间的差异。作者希望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以让市场参与者对该制度的政策效应有更直观、理性的认识,同时为相关部门改进制度规则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