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为什么工资更高?——探究我国大城市工资溢价的形成机制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asd123qweqw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可见收入分配不均不仅是学术界值得关注的问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必须要解决的痛点。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不同城市的收入差距仍旧十分明显甚至日益扩大,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城市规模引起的工资差异,中国大城市的人口数量和就业总量增长迅速,劳动者开始纷纷涌向人口密集的大城市,许多学者利用不同的估计方法发现不同城市规模之间的确存在明显的工资差距。基于此背景,本文利用中国流动人口居民收入调查(CHIP)2002和2007年的流动人口样本和城镇人口样本的数据研究了我国大城市工资溢价及其背后的作用机制,由以上的分析本文可以得出很多有趣且重要的结论。
  通过回顾以往文献,国外对城市规模溢价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强调对溢价背后机制的研究,并且着重对溢价机制进行综合分析,虽然不同的研究对溢价机制各有侧重,但大都强调了选择效应、学习效应和聚集效应。而国内对城市规模的溢价关注较少,则主要集中于对城乡间或地区间的收入差距的宏观研究,并且国内文献多集中于从某个单一的因素对工资溢价背后的机制进行研究,少有对多个影响机制进行综合分析并分解的研究。而从理论综述和国外的研究中可以发现,造成工资溢价的原因是复杂的,如果能够对中国不同城市规模的工资差距背后的影响机制进行综合分析并分解机制的解释力,这将更准确的解释城市规模与工资水平的关系。
  本文将对大城市工资溢价的相关机制纳入到一个模型框架中,以一个统一的视角将补偿效应、禀赋效应、匹配效应、学习效应、选择效应和规模效应对规模溢价进行机制分析,以揭示大城市平均工资更高的表象背后的深层原因。结论显示,聚集效应和选择效应影响在两种群体和两个样本年度内都表现地最为突出,而学习效应和匹配效应在群体内和不同时间下有显著差异。在不考虑劳动者的自发流动下,流动人口和城镇人口在五年内的规模溢价率都有所减少,这种减少抵消了由其他因素造成的城市工资差异,但考虑劳动者自发的流动后,流动人口的规模溢价率对城市工资差异的抵消作用依然很大,但城镇人口由于出现溢价率的动态增长而减少了其对城市间工资差异的抵消作用。
其他文献
从古典实用主义到新实用主义,在这一过程中涌现了很多重要的思想家和理论观点,前者的集大成者是杜威,后者最为人所知的代表就是罗蒂。无论是早期研究分析哲学,还是后来转向后现代主义,罗蒂一直以杜威主义者自居,他在自己的著作中也会经常引用或者批判杜威的观点。但罗蒂对于杜威的哲学理论究竟是进一步发展还是有所歪曲,始终是人们争论的一个焦点。其实,从实用主义的发展历程就可以看出,实用主义从来都不是铁板一块,即使在
学位
在我们的常识里,当相信的命题受到质疑时,作为负责任的认知主体,理应能为自己所相信的命题提供理由、为之辩护。然而,当为自己所相信的命题提供辩护、寻找能够支撑命题所需要的理由时,又不得不需要寻求另一个理由来为前一个理由辩护,如此一来,就踏上了一条寻找辩护理由的路途,无限后退、无穷无尽。知识论的回溯难题带来了一个很严重的后果——既然我们的知识需要辩护,而辩护的理由又陷入了无穷倒退,这也就意味着没有人能对
学位
本文旨在对国外马克思主义学界眼中的一个著名论题“塔克—伍德命题”(The Tucker-Wood Thesis)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塔克—伍德命题的反驳,进而实现对马克思哲学正义观捍卫的目的。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由美国哲学家塔克和伍德先后提出的观点构成的“塔克—伍德命题”在马克思理论界引起轩然大波,其主张的核心观点“马克思并未从正义的角度来批判资本主义”挑战了人们普遍认同的马克思对正
汉娜·阿伦特指出,马克思是第一个考虑劳动阶级解放问题的人,马克思对劳动的赞美颠覆了西方政治传统,使得这个时代与过去的时代都不同。尽管如此,阿伦特不接受马克思对劳动的定位,她认为政治行动是在人们通过劳动摆脱了生存性活动的基础上开始的,而马克思的劳动观意味着所有人都要成为劳动者。阿伦特从两个方面批评了马克思的劳动观,即他忽视了劳动与工作的区分和加大了必然性对人的压制。本文旨在以劳动概念为核心,以阿伦特
学位
本文在总结中、韩、日三国实学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应该从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三个方面将实学界定为元气实体、经世致用、实事求是三个层面,简称为实事求是之学。尽管传统中有诸多实学因素存在,如中和权变与实事求是,知仁勇文与经世致用等,都有其内在的联系,但实学真正产生是在明末清初,由于民族和社会危机才使得思想家将关注的重点转移到国计民生上来。就总体特色而言,实学乃是以苟学为主,兼及孟学,同时已经开始突破儒学
学位
德里达以“解构”一词著称于世,透过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解构”给予人们前所未有的激情。进入20世纪90年代,德里达似乎放弃了原有的对纯粹哲学的偏爱,发表了一系列政治哲学著作,如《友爱的政治学》、《马克思的幽灵》、《论好客》等等,以“政治学转向”再次成为哲学界的焦点人物。实际上“转向”这一词并不确切,因为德里达的后期政治哲学理论不是对“解构”的背离,而是继承和发展,“解构”蕴含在他所有的政治论述之
学位
阳明学与佛道关系是中国哲学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本文以阳明学与佛道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侧重于从哲学史的角度考察佛道在阳明学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本文采取历史与逻辑相统一、资料和观点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王阳明及其主要弟子思想的深入解读,在纵的方面理清佛道在阳明学的形成、发展和分化不同阶段的所起的作用,勾勒出三教融摄背景下的阳明学内在发展线索;在横的方面力图挖掘出王阳明及其弟子们吸收融合佛道思想资源的内
学位
“仙宗十友”是活动在初盛唐时期的一批杰出文人。他们并非一个紧凑的集体,而是由后人根据自己的标准归纳而成的历时性的群落。总体看来,仙宗十友作为一个历时性展开的具有相似宗教背景的文人群落,他们前后相继引领了盛唐气象的产生;而作为盛唐气象的预流文人,他们的社会活动,尤其是文学活动又具有不应忽视的历史地位。仙宗十友是盛唐时代政治、宗教与文学等意识形态中的活跃要素和谐共处的结果和反映。这一点也许可以为今天的
学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经过长期的持续的快速发展,已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体系,支撑我国实现了从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经济大国的转变,现总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但是目前我国制造业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为更好服务于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我国制造业急需调整内部结构实现产业升级。  2013年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构想,切实符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需求和切身利益,因此得到了相关
学位
随着国民经济的日益发展,中国债券市场也在日渐崛起,尤其是信用债债券市场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截至2017年末,我国债券市场总余额已经达到大约75万亿元,其中利率债市场达到大约42万亿元,信用债市场达约25万亿元,同业存单大约8万亿元,债券市场托管规模已经跃居全球第三。2014年3月份,自“11超日债”正式宣告违约成为国内首例违约的公募债券开始,信用债市场正式打破“刚性兑付”,对信用债投资交易中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