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储户存款被盗的民事责任研究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d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发展,存款的安全不仅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更关乎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然而,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储户的存款却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安全威胁,由储户存款被盗引发的纠纷也越来越多。在现实生活中,储户存款被盗的方式多种多样,其本质均是第三人通过伪造银行卡和窃取银行卡密码盗取存款,介质可能是移动POS机、银行ATM机、网上银行等。当储户因存款被盗将银行诉至法院,法院需要在储户和银行之间分配被盗的资金损失。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此类纠纷中法院对储户和银行间民事责任的认定和分配存在差异,不同法院做出的判决结果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本文统计了2015年有关存款被盗的93份司法案例,通过对司法现状的梳理,分析同案不同判的根源,进而明确认定储户和银行间民事责任的标准。本文的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等;本文的第二部分为提出问题,通过司法实务中的典型案例展现法官在审理存款被盗纠纷中存在的问题;本文的第三部分为储户和银行间的法律关系分析,主要研究司法上对储户和银行间法律关系的认知和储户和银行间存在的具体法律关系,为后文进一步研究二者民事责任的认定奠定法理基础;本文的第四部分为存款被盗纠纷的司法裁判现状。在93份关于存款被盗的案例中,法院的判决结果差异很大。通过对判决书中裁判理由的梳理,笔者发现出现不同判决结果的根源在于不同法院对储蓄存款合同的违约责任和举证责任的分配存在不同认识;本文的第五部分为储户和银行间民事责任的认定。首先,通过对储蓄存款合同的违约责任和举证责任分配制度的研究,确定存款被盗纠纷中应适用的归责原则以及储户和银行各自应承担的证明责任;其次,通过梳理我国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和域外立法,结合我国司法现状,提出存款被盗纠纷中储户和银行间民事责任分配的量化标准;本文的第六部分为结语。在存款被盗纠纷中,储户和银行间的民事责任应按照储蓄存款合同的违约责任定性,适用过错推定原则来认定银行的违约责任,针对储户是否泄露银行卡信息的举证责任应当由银行承担。储户也存在过错行为时,储户和银行间具体的责任分配应按照储户过错行为的性质来确定。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金融自由化的不断演进,金融业迅速的发展壮大,各种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也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范畴。保险产品、基金理财产品、信贷产品大量进入零售领域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有利于引领社会思潮,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更易于达成社会思想共识,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伴随改革开放进程加快,经济全球化与价值多元化
PPP模式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工具之一,PPP项目的合理运行是保证公共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PPP制度环境的提供是PPP大力发展的重要保证。PPP在我国经历了引入阶段(1995年-2003年)、逐步发展阶段(2004年-2013年)后,从2014年开始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规范化的重要目标就是PPP法治及配套措施的完善。目前,我国政府正在快速推进PPP项目落地,颁布了大量的政策给与支持。但是目前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