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某一地区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表现为结构与景观格局的差异。深入典型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充分认识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时空分异特征,探讨土地利用与功能之间的变化规律,为区域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两型社会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以湖南省醴陵市2003年和2009年两期遥感影像、相应年份的统计资料、文献资料,野外调查、实地走访等收集到的资料为主要数据源,借助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醴陵市2003年和2009年的土地利用及其景观格局变化进行分析,寻求醴陵市近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规律,明确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在此基础上,构建土地利用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系统地分析醴陵市土地利用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社会功能以及总体功能的变化情况,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地区经济以及人口因素对土地利用功能的影响,提出有针对性的醴陵市土地合理利用建议。受人类活动的干扰,醴陵市土地利用结构在2003~2009年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农用地与未利用地面积逐年减少,建设用地面积逐年增大。6年间,农用地、未利用地分别减少了1110.52hm2、3445.99hm2,建设用地增加了4556.49hm2。醴陵市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典型地区,林地在醴陵市占据较大比例,2003年和2009年分别占研究区土地总面积的54.78%和55.18%,是整个景观的基质,主要以片状分布在山地和丘岗坡地;水田分别占总面积的25.70%和25.54%,呈树枝状和条带状分布在河谷平原地区;城乡居民工矿用地分别占总面积的9.45%和9.80%,分布区域与水田基本一致。受人类土地利用影响与干扰较大,醴陵市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在2003~2009年间,斑块数量增加了7368个,平均斑块面积减少,斑块密度增大。2003~2009年间,醴陵市土地利用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社会功能以及总体功能呈增加态势,总体功能由0.3654增加到0.5362,生产功能从0.4323增加到0.4584,生态功能从0.4038增加到0.6024,社会功能从0.4005增加到0.5323。在醴陵市30个乡镇及街道办事处中,生产功能增加的有27个,社会功能增加的有28个,但大部分乡镇生态功能却呈减少的态势,有22个生态功能减少,总体功能增加的有27个,只有3个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通过相关分析,发现生产功能与地区经济有着较显著的相关性,与人口因素的相关性并不显著;生态功能与林地达到了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高达0.81,与地区经济相关性并不显著,人口因素与生态功能呈负相关关系;社会功能与土地利用结构、地区经济以及人口因素都达到显著相关水平。综上所述,本研究为区域土地利用及其功能变化研究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土地利用功能变化,这一视角为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定量化土地利用的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社会功能以及总体功能及其变化,不仅可以为编制区域土地利用规划、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供理论依据,而且可以为制定土地政策、规范土地资源利用、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提供实践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