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胎儿与新生儿血液循环有明显不同,肺血流量、血管阻力、系统压力等都会发生显著改变,必然导致其肺循环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但针对于这种变化的系统性、对比性研究目前鲜有报道。该课题的目的在于观察并对比胎儿晚孕期、新生儿早期、新生儿晚期肺动脉及肺静脉血流频谱出现的自然演变规律,初步探讨其变化可能的机理,从而进一步为及早发现和鉴别新生儿肺循环疾病提出新的观点和参考依据。 方法: 本研究成功随访65例同一受检者,且胎儿及新生儿均为正常,同一医师测量并取得满意多普勒频谱波形曲线。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进行研究,分别是正常晚孕期(32-40周)胎儿为A组,生后1天新生儿为B组,生后28天新生儿为C组。 产前使用GE Voluson E8彩色超声诊断仪检查胎儿。先进行常规超声检查,估测孕周,然后调至胎儿心脏模式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于胎儿胸部横切,取标准四腔心切面后,采用四腔心头侧偏转法[1],旋转为心底短轴切面后,显示肺动脉瓣、主肺动脉及左、右肺动脉分叉二维切面。启动彩色多普勒,取样容积分别放在胎儿主肺动脉瓣环处和近左、右肺动脉分叉处的右肺动脉内,描记多普勒频谱波形曲线。于胎儿胸部横切,取标准四腔心切面后,调整探头,直至显示两个肺静脉角,启动彩色多普勒显示左、右肺静脉引流进入左心房,左、右侧各选择一条,取样容积放在肺静脉进入左心房处,描记多普勒频谱波形曲线。 产后使用PHILIPS iE33彩色超声诊断仪检查新生儿。超声心动图检查按三节段诊断法[2]进行。探头放在新生儿胸骨左缘第二肋间,选择胸骨旁大动脉短轴切面,显示肺动脉瓣、主肺动脉及左、右肺动脉分叉二维切面后,启动彩色多普勒,取样容积分别放在主肺动脉瓣环处和距左、右肺动脉分叉处1cm内的右肺动脉处,描记多普勒频谱波形曲线。探头置于心尖或胸骨上窝,重点选取心尖四腔心切面或胸骨上窝左心房肺静脉切面。肺静脉二维切面显示后,启动彩色多普勒显示左、右肺静脉引流进入左心房,左、右侧各选择一条,取样容积放在肺静脉进入左心房处,描记多普勒频谱波形曲线。以上操作均要求声束与血流方向的夹角小于20°。获得满意的多普勒频谱波形曲线后分别测量三次取平均值,并记录主肺动脉加速时间、血流峰值流速、右肺动脉峰值流速及左、右肺静脉S、D、A波测值。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测量结果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将95%的置信区间设为((x)±2s)。多组间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水准均取α=0.05,当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正常晚孕期胎儿、生后1天及生后28天新生儿两两比较:主肺动脉加速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正常晚孕期胎儿、生后1天及生后28天新生儿两两比较:正常晚孕期胎儿与生后1天新生儿主肺动脉及右肺动脉峰值流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晚孕期胎儿与生后28天新生儿主肺动脉及右肺动脉峰值流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后1天与生后28天新生儿主肺动脉及右肺动脉峰值流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正常晚孕期胎儿、生后1天及生后28天新生儿两两比较:正常晚孕期胎儿与生后1天新生儿左、右肺静脉S波、D波相应参数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晚孕期胎儿与生后28天新生儿左、右肺静脉S波、D波相应参数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后1天与生后28天新生儿左、右肺静脉S波、D波相应参数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4同一检查阶段左、右肺静脉S波、D波相应参数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5正常晚孕期胎儿A波均呈正向波(与S、D波同向)。生后1天及生后28天新生儿A波具有不确定性,可出现正向(与S、D波同向)、消失(为零)及反向(与S、D波反向)三种情况。生后1天52例A波正向,约占80%;10例A波消失,约占15.4%;3例A波反向,约占4.6%。生后28天21例A波正向,约占32.3%;26例A波消失,约占40%;18例A波反向,约占27.7%。 结论: 1正常晚孕期胎儿、早期及晚期新生儿的主肺动脉加速时间随年龄而增长。 2正常主肺动脉及右肺动脉峰值流速新生儿期比晚孕期增快。但新生儿期变化不大。 3正常肺静脉的S波、D波新生儿期比晚孕期增高,但新生儿期变化不大。 4正常胎儿肺静脉多普勒频谱包含S波、D波、A波,A波均为正向;正常新生儿肺静脉多普勒频谱多包含S1波、S2波、D波、A波。新生儿A波方向具有不确定性,不同于胎儿期。 5以上各指标可操作性及重复性好,能为早期发现和鉴别各种疾病提出新的观点和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