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再生──重庆新建都市区传统寨堡及环境更新与利用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taolove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国家统计局2016年2月底发布的数据,2015年中国城镇化率已达56.10%,重庆同年城镇化率高达60.94%。受城市迅速扩张、人口急剧膨胀的影响,新建都市区内的传统寨堡,一方面遭受自然的损毁和破坏,另一方面与城市发展间的矛盾日益加深。重庆分布着大量传统寨堡,多是明清迫于白莲教等农民起义和匪患压力,通过“保甲联建”、“家族自建”而修筑,当时发挥了很大作用。当冷兵器时代过去,寨堡由于功能弱化且交通不便,就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如今随着城市的逐步扩张,使得这些区域的传统寨堡,也借机重获关注。寨堡作为极具地域特色的防御工事,也是城市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建的都市区域内,传统寨堡应当如何抓住机会获得新生、融入现代的生活,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第一章阐述的是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相关概念、研究现状、方法及框架。第二章对重庆地区传统寨堡的选址与分类、历史发展进行概述,整理出重庆地区寨堡各个时期的特点,紧接着对重庆新建都市区内寨堡及环境进行调研和现状问题分析。第三章首先从重庆新建都市区特点谈起,并分析归纳出传统寨堡及环境的“历史文化”与“山地景观”两大特征。然后分析新建都市区对寨堡的影响,以及寨堡更新利用的现实困境。最后对与寨堡类似的山地公园、遗址公园、关隘寨堡类景区调研分析,为设计策略的提出提供参考借鉴。第四章针对寨堡“外围区域”(即含寨堡的山体景观),探讨其在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层面的更新与利用策略。策略主要从城市公共开放空间、“防御”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与新建区规划建设同步更新发展、寨堡山地景观设计四个方面提出。第五章针对寨堡“核心区域”(即寨墙及以内区域),探讨寨堡在建筑设计层面的更新与利用策略。主要包含针对寨墙本体的更新与利用策略、基于寨堡“线性围合”特点的建筑布局策略、基于寨堡不同功能倾向的设计策略、基于寨堡建筑符号与材料的更新与利用策略四个方面。第六章主要为第四、五章提出的更新与利用策略在实践案例的具体运用。以重庆白云寨遗址公园规划设计为例,分析在规划与景观设计层面的具体策略,重点对“核心区域”的更新利用策略、设计过程进行了分析。第七章,结论、创新点和不足,对研究内容进行总结,总结本文的创新点,提出研究中的不足。
其他文献
水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的许多城市生活都围绕着水展开。目前我国许多城市都在轰轰烈烈的展开滨水地区的兴建和改造活动,人们对于城市中滨水空间的设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交通的支持,近年来,随着高速铁路的大力兴建,城市发展速度日益加快。高速铁路站点作为高速铁路上的枢纽节点,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更为显著,尤其表现在城市空间结构上
人们对一个城市的认知,最直观的就是来自于城市中最外在的空间形象,简单的概括为两个方面:城市的空间形态和城市的外在色彩。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建设也日新月异,但
在经济不断发展、科学技术飞速进步、人们生活质量逐步改善的当今社会,对儿童的关心和爱护变得更加突出和重要,儿童是人类生命的延续、希望的寄托、社会的未来,儿童的健康成长已
建筑的生态化绿色发展是建筑发展的未来,不管是什么样的提法,都要求在设计中尊重和利用地方特质;而气候作为不可移植的地方特质在建筑设计中一直受到重视,并被不断探索。但建筑物
本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公路隧道照明察觉对比设计方法研究》(项目批准号:51278507)的研究分课题,旨在进一步完善隧道照明标准中最重要的基准参数——洞外景物亮度,为
近代建筑中,越来越注重建筑形式的发展,然而却忽略了建筑的本质,本文以语言学中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为理论基础,结合结构主义与符号学,以彼得·艾森曼的卡纸板住宅为研究对象,以图
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气候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雾霾”天气已然成为众多城市常见的气候状态,城市的空气质量与居民的健康状况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城市微气候的核心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苏州作为我国城乡一体化试点之一,以农业现代化为抓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21世纪的世界正在“从工业化时代走向信息时代,从工业社会走向后工业社会”。在此背景下,全球范围内的许多城市都掀起了工业建筑改造与再利用的高潮,相关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