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土环境中深基坑工程开挖难点与措施研究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9294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岛北客站工程选址为老填海垃圾填埋场,对老垃圾填埋场占地重新利用、进行地下工程建设,在国内尚属首例,国际上也不多见。其地下基坑开挖部分地层环境包括2~3m的建筑垃圾和5~12m的生活垃圾,实践证明在垃圾土环境中进行地下工程建设存在诸多的问题。本文在总结了垃圾土地层中基坑设计与开挖阶段特点的基础上,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解决措施,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填埋场垃圾土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借鉴国内外研究垃圾土物理力学性质的试验方法,采用试验手段测试该填埋场4m、8m、12m垃圾土层物理力学性质,并结合现场实测数据,给出该填埋场中垃圾土的抗剪强度指标建议值;(2)垃圾土钻孔灌注桩成桩塌孔扩径原因分析与解决措施:在垃圾土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数值模型试验的方法,对钻孔灌注桩塌孔问题成因进行了讨论,同时,结合现场的资料调查和整理,总结了造成垃圾土孔壁塌孔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合理的施工措施;(3)垃圾土地层土压力时空变化特点研究:结合现场土压力实测数据,分析了垃圾土土压力时空变化,即垃圾土环境中基坑开挖支护过程中的围护结构的受力变化,同时,结合工程中三种围护结构形式,分析了在垃圾土层开挖过程中作用在三种不同围护结构上的土压力分布特点,并探讨了垃圾土的开挖特性;(4)基于实测数据的垃圾土中围护结构受力变形特点和垃圾土开挖特性研究:结合现场变形与应力实测数据,从围护结构变形、支撑轴力、地表变形规律入手,分析垃圾土中围护结构变形特点与土体变形特点,并比较了三种围护结构条件下的实测数据。并结合数值分析软件,对柔性支撑体系、双排桩两种不同支护形式下的垃圾土层开挖过程中的变形进行了数值计算分析,重点研究垃圾土层开挖过程中的基坑变形,给出了合理计算模型及垃圾土开挖参数;随着经济的发展,用地日益紧张,老垃圾填埋场改建工程势必会越来越多的出现,同时,为更合理利用空间,地下工程建设更是如火如荼的发展,本文以工程实测为研究依托,研究了垃圾填埋场中深基坑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难点,为今后类似垃圾填埋场的岩土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随着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弧齿锥齿轮所需要传递的功率越来越大、承载能力越来越高、转速越来越快、体积和重量越来越小,这些都促使了对弧齿锥齿轮的啮合设计、加工制造、工作
西北地区的黄土高原作为我国黄土的主要分布区,在造就特殊的黄土地貌景观的同时,黄土地质灾害亦频繁发育,特别是滑坡灾害的多成因、多类型、多期次的不断发生,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本文以甘肃省巴谢河流域的陈何村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对滑坡的详细调查,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了滑坡的特征,探讨了滑坡的成因、形成机理及演化过程;评价了滑坡的稳定性,并提出对应的滑坡治理方案。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小学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突破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积极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自身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关注。而我国公共医疗资源有限,又处于分布不均的情况,这就促使了面向家庭使用的健康检测设备的发展,一方面缓解国家医疗资源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满足人们日常对疾病的检测需求。为此,本课题展开了对人体信号检测系统的研究。本文主要从三个内容进行研究,信号采集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设计与实现、嵌入式软件的设计与实现以及实验研究了心冲击信号(BCG)与运动量的关
罗茨鼓风机是在工业领域应用十分广泛的重要设备。随着经济的发展,罗茨鼓风机尤其是三叶罗茨鼓风机的需求量不断增长。转子作为罗茨鼓风机最为重要的部件,转子的叶型设计和加工
学位
微型桩由于具有施工机具小,适用于狭窄的施工作业区;对土层适应性强,几乎适用于任何土(岩)层:施工振动小,噪音小:对岩土体扰动小,不需要大面积开挖;桩位布置形式灵活,可以布置
从2001年底我国在法律上取消对外资金融机构入股我国商业银行的限制以来,外资金融入股我国商业银行的步伐大大加快。随着战略投资者在我国银行业所占份额逐步扩大,其对我国银
我国基坑工程的发展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情,特别是最近十几年的飞速发展,诸多的建筑施工经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这一技术领域的水平。我国领土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岩土性质有很
低渗透油田开发效果比初期预测效果变差的原因 :一是由于地层压力下降 ,净上覆净压力相对增加而引起渗透率降低 ;二是储集层流态由护达西渗流变为低速高阻非达西流。根据液城
滑坡作为一种多发性的地质灾害,危害性极大,不仅给人民生命安全带来了威胁,而且对财产、环境、资源等具有破坏性。因此加强滑坡稳定性和治理的研究迫在眉睫。本文以宝塔梁滑坡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