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土壤。英国翻译理论家Susan Bassnett曾把语言比作文化有机体中的心脏,她说:“如同在做心脏手术时不能忽略心脏以外的身体其它部分一样,我们在翻译时也不能将翻译的语言内容和文化分开来处理。”既然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那么翻译就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的交流。译者不仅仅需要有两种语言的文字功夫,更要熟知两种文化。他不仅仅是文字翻译者,更是文化传播者。基于此,文化翻译一直是翻译界的热门话题。1990年,由Susan Bassnett和Andre Lefevere合编的Translation,History and Culture一书出版,书中他们第一次正式提出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发展方向,强调文化在翻译中的地位,促使西方翻译理论中文化学派的形成。 文化有四大本体论特征:民族性、传承性、流变性和兼容性。民族性和传承性决定了文化的异质性,成为翻译的障碍,而流变性和兼容性又为文化翻译提供了可能性。众多翻译理论家致力于探究有关文化差异性的翻译。文化空白(Cultliral Blanks)是由俄国翻译理论家I.Q.Sorkin提出,主要是指源语中那些对译入语读者来说不可理解或极易误解的文化信息,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研究文化空白分类以及其在翻译中的补偿问题,对于翻译理论与实践有着深远的意义。以往对文化空白翻译的研究局限于文本自身,忽视了原文读者(译者)和译文读者的地位和作用,本文试图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