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始自1979年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即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合约结构取代适应计划经济的合约结构的过程,这种合约的选择与替代过程具体体现为不同组织形态所构成的所有制结构的演化。在演化过程中,不同所有制的企业或组织结构,进行生产率上的比较与竞争,如果其绩效表现具有相对的竞争优势,那么其组织形态或治理结构就被选择,而不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组织形态或治理结构则逐渐的“退出”。因此所有制的演化过程是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生产率竞赛过程或者说制度竞赛的过程。
改革的进程具有“历史性”,一定的“历史逻辑起点”决定了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式和非国有企业的演进轨迹。给定“历史逻辑起点”,“生产率竞赛”与“意识形态竞赛”共同构成所有制结构变迁的“动力机制”。国有企业改革是在集体经济改革、个体经济和私营企业迅猛发展的压力下启动的。历经整个80年代以放权让利为主的调整权利和利益分配格局到90年代以产权改革为核心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在所有制结构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而非国有企业则不断上升。这是由于国有企业的绩效表现不如非国有企业,“效率标准”进一步强化了改革的“信念”,最终使一种“体制取向”战胜了另一种“体制取向”。因此我们认为,改革的过程实质上是生产率竞赛与意识形态竞赛的双重过程,二者构成相互说明、相互检验乃至相互强化的机制。
通过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绩效表现的实证分析,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无论是财务效率还是全要素生产率,非国有企业的表现都优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绩效表现好的原因是在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前提下,将组织结构、技术利用和人力资本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联动效应”。而国有企业则承担了较多的社会责任,并且其本身存在的权责不对称、产权改革滞后问题,导致其在竞争的环境中,其不具有组织结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