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比于普通道路,城市主干路是一个相对密闭的场所,频繁的交通活动使其径流污染严重,高密度住宅区、商业区道路也因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造成路面积累较多的污染物质,由于路面径流中SS、COD和N、P营养物质等含量较高,对路面径流污染特征进行分析,以实现路面雨水污染控制与收集利用。基于此,本文选择重庆市某主干道路、某高密度住宅区和某商业区道路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路面雨水径流污染特征和污染初期冲刷效应,探讨了污染物的相关性以及污染物与下垫面特征、季节的关系,然后通过实验研究了新型多孔纤维棉技术、组合式生物浮岛技术、景观调蓄池回用技术对路面雨水径流污染的控制效果。在实验与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得到以下几个结论:(1)通过水质监测表明:某主干道雨水径流、某高密度住宅区道路雨水径流和某商业区道路雨水径流的污染程度较为严重,普遍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版)》V类水指标,且远超过回用水标准,道路雨水径流污染物SS、CO D、TN、TP的初期浓度都较高,其中以SS、COD污染程度最重,初期浓度最高,应重点控制SS和COD。(2)对相关性分析,表明污染物SS与COD、TP、TN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相关性SS~COD>SS~TP>SS~TN,某高密度住宅区道路污染物相关性高于某主干路污染物相关性,对下垫面类型进行分析,可能由于污染物来源不同,导致了某主干道的SS和TN浓度明显高于某高密度住宅区道路,TP和COD浓度明显低于某高密度住宅区道路,对季节分析,表明重庆市春、秋季污染物SS、TN、COD明显高于夏季。(3)研究不同技术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一种自制的多孔纤维棉装置对COD、SS的去除效果高于TN、TP,可以较好的运用到市政道路设施中,但因堵塞出现不同程度的流量衰减,过滤30min时流量衰减基本趋于了稳定,对最佳滤速分析,表明其对污染物SS去除的最佳滤速为2.6-3.3mm/s,对TN、TP去除的最佳滤速为2.8-3.2mm/s;某雨水塘运用了组合式生物浮岛技术,在5个换水周期下对浊度、氨氮、TN、TP、COD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67.2%、73.8%、14.8%、35.7%、35.14%,污染物的去除率可能与植物的生长过程有关,随着植物的生长,后期浊度、氨氮、TN、COD去除率有明显的提高;某会展公园景观调蓄池对污染物TN、TP、COD均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其回用水水质均达到景观回用水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