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设“新国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来源 :延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nan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近代以来全国各族人民一直追求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一直在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这个梦想而奋斗。在抗日战争时期,党在总结中国民主革命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的主张,这与新时期的“中国梦”是一脉相承的。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新中国”主张有其历史条件。其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该主张形成的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局部成功执政的实践和经验是实践基础;抗战前中国共产党对“建设什么样的新中国,怎样建设新中国”的探索是历史渊源;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是现实基础。抗日战争时期,根据不同的历史条件,中国共产党先后提出“三民主义共和国”、“政治上自由、经济上繁荣、文化上先进的新中国”、“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等,适时调整“新国家”的具体内容,并对“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作出明确界定。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新国家”演变为“民主联合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理论进一步发展成熟。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也对怎样建设“新国家”从理论上和实践方面作出系统回答,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党的建设等方面进行全盘设计,内容及其丰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设“新国家”思想所包含的“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等具体内容孕育着新时期“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之“中国梦”的种子。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历史研究法,以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的主张为主题,填补该方面全面、系统研究的空白。
其他文献
结合汉语手语中手势的特点,采用人手的三维空间位置信息作为观测向量,将模糊理论与HMM理论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基于FSMM的中国手语手势识别方法。利用观测向量对于各状态的隶属度对Baum-Welch算法进行了改进,实现了FSMM学习递推算法和识别算法。通过实验,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针对开发信息系统C/S结构模型,结合现在分布计算和并行处理的技术研究成果,该文设计了一个面向容错服务和负载平衡的三层C/S结构管理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大学综合教务管
以一个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过程为例,介绍了一种对遗留系统开发行之有效的方法一系统重建.介绍了该采集系统重建的过程,通过这些介绍,可以看到重建思想的作用.最后讨论
19世纪末,中国在甲午战争当中惨败,很多有识之士为了寻求摆脱民族危机的策略,纷纷留学日本。在不断的学习、探讨当中,很多中国留日学生把日本国粹主义思想传播到了中国。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