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一幅艺术品,我们常常沉浸在其所营造的艺术氛围中,但却很少在意我们是如何观看这幅艺术品的,即艺术的“观看方式”。图像时代的到来和当代视觉文化的兴起及其面临的现实困境,使得我们不得不去关注“视觉性”问题。而这对艺术史来说是一个契机,它开启了艺术中的“视觉性”问题的研究,当然,其中也包括“看之方式”即“视觉方式”问题。本文是将“视觉方式”这一行为选择置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语境中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出不同文化语境中不同的艺术“视觉方式”,并且在此分析比较基础之上,对当下人们的“视觉方式”进行反思。本文分五部分:前言简要地讨论当下“视觉转向”的文化现象、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第一章首先介绍了考察视觉方式的语境背景,即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语境。其次论述了“视觉方式”的内涵、范围和制约因素,着重指出“视觉方式”不单单是观看的方式,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体现与自我身份的确认。最后简要地论述了“视觉方式”与艺术的不解之缘,探讨了“视觉方式”在非视觉艺术和视觉艺术中的特点。第二章重点探讨了在现代性语境中,艺术“视觉方式”所具有的单焦点、连续性以及关注人内在世界的特点。首先对比分析了从原始社会绘画到现代“焦点透视法”视觉革命的原因、各自特点,介绍了“焦点”对现代性观念的构建作用。其次论述了凝结在现代艺术中的连续性,介绍了决定这种连续性的现代时间观。最后分析了现代艺术关注人们精神世界的特点,以及这种内转的视线对人主体性构建的意义。第三章深入分析了在后现代语境中,“视觉方式”发生了平面化、断裂性和欲望化狂欢化的趋势。首先分析了从现代到后现代的进程中,“焦点”逐渐从单一到多个直至完全取消的过程,这一过程正是对理性和人类中心主义的挑战以及深度模式的消解。其次论述了断裂的“视觉方式”以及决定这种“视觉方式”的后现代性时间观和它形成的后现代艺术与时间的空间化。最后探讨了后现代社会中消费主义和日常生活审美化倾向共谋下人们视觉欲望化被动狂欢的特点。第四章是通过反思现代与后现代语境中的“观看方式”,提出后现代之后的“观看方式”之理想。通过批判在现代和后现代语境中观看主体主动性与被动性的失衡,提出强调观看过程中物我间的主体间性、营造和谐的看与被看关系的倡导。通过反思观看过程中观者理性与感性协调的失衡,提出弘扬老子“审美静观”,实现在虚静中对理性与感性二元对立超越的建议。最后则对本文作了简短的小结。每一种“看的方式”实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社会文化生活方式。我们在反思现代性语境和后现代语境中“看的方式”,实质上也是在质疑和反思这两种文化。而我们探讨一种可能的“看的方式”,实质上也是在探讨一种新的社会文化生活方式的可能。反思我们观看的态度则为了在未来能建立起一种更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