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复杂断块低流度油藏特征及稳产措施研究在油田开发阶段虽有涉及,但还不普及,没有形成成熟的技术系列,特别是对低流度油藏的构造、储层、流体、剩余油分布及稳产措施等方面研究还不系统,需要更为深入的研究以满足目前油田开发阶段的需求。论文本着科研服务于生产的宗旨,经过充分调研论证,以黄骅坳陷的枣园油田为例,进行了此项研究工作。此次针对枣园油田油藏流度低、构造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等特点,油田存在水驱控制程度低、层间层内矛盾突出、储量动用程度差、递减幅度大、剩余油分布规律不清和稳产期短等开发矛盾的情况,从油层微构造、油藏流度、单砂体流动单元和剩余油分布等环节,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通过应用精细地震解释技术结合单井资料研究了油层微构造;在理论联系实际基础上,对油藏流度重新进行了分类,揭示了油井的产能与流度的线性关系;并在油组、小层和单砂体精细划分对比基础上,深入开展单砂体流动单元的研究,解剖四种不同类型的流动单元与生产的各种关系。在以上专题研究基础上,用地质和油藏等方法综合分析低流度油藏剩余油潜力区,揭示剩余油在平面和纵向上的分布规律,其主要集中在六个区带。通过部署新井、补孔、转注、分注等常规性措施来挖潜剩余油潜力,重点是采取“点弱面强,点动面稳,相控注水,单井吞吐”等针对性稳产措施,从全油田的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治理工作,为油田长期的稳产上产创造条件。本论文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突出的有:1、此次共发现六种油层微构造类型、数量52个。2、对油藏的流度重新进行了分类,共分为六类,使理论分类更加符合实际生产需求。3、结合油田开发的状况,开展了单砂体流动单元高精度的划分,共分为四类。4、应用地质分析、油藏工程和数值模拟等三种方法,综合研究了低流度油藏的剩余油富集区。枣园油田通过调整和实践后,可采储量大幅度增加,水驱开发效果明显改善,油田整体开发水平由三类上升到一类。并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对该油田基本上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总结出一套复杂断块低流度油藏提高二次采收率方面较为适宜的稳产措施,为提高该类油藏开发水平提供了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