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种新型快捷交通方式,高速铁路的建设将对沿线地区的交通运输、经济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深远的影响。苏南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地处长三角区域的江苏省。根据《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苏南包括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和镇江五市,该地区的城镇化发展速度和质量以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均位居全国前列,是中国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随着沪宁、京沪、宁杭等高铁线路的开通,苏南地区迈入“高铁时代”。本文选择高速铁路作为研究对象,苏南作为研究载体,在GIS和遥感等技术的支持下,试图在理论上探讨高速铁路的地域空间效应机制,在实践上为苏南区域发展与城市化过程、高铁空间影响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考虑到区域交通可达性对城市经济发展、区域空间结构、土地利用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把可达性及其变化分析作为高铁空间影响研究的切入点。从高铁直接引起可达性格局演化角度出发,研究高铁建设对苏南地区可达性格局、城市空间相互关系以及沿线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从而建立了高铁地域空间效应的分析框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包括:(1)高铁影响的苏南地区可达性格局演变研究基于距离模型,通过空间、时间和经济距离指标来衡量节点的可达性,分析高铁开通前后2个时间断面的加权平均可达性变化,并以南京为研究对象,提出以最短距离划分子区域的可达性评价方法,分析高铁开通对区域中心城市可达性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铁加剧区域时空收缩,减少区域间的摩擦阻力,提高区域可达性的整体水平。同时,高铁开通对可达性的影响也表现出较为显著的地区性差异,加剧可达性收益的不公平性。对中心城市可达性格局变化的分析发现,高铁开通对中远距离区域的空间影响更为突出,各节点城市到南京的时间成本均有所减少,可达性差距也在逐步缩小。(2)高铁影响的城市空间相互关系变化研究利用城市质量数据和可达性数据,对县级行政节点的空间联系格局特征和演变趋势进行分析,并基于空间场能模型对城市吸引范围进行划分,探讨高铁开通运营对苏南城市节点的合作与竞争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空间相互关系遵循距离衰减效应,高铁产生的可达性格局演化促使城市相互关系发生变化。苏州-无锡-常州之间的联系强度最大,形成主导经济联系轴线,高铁开通后这个轴线延伸到镇江和南京,以沪宁、宁杭、京沪高铁干线为依托构成了经济联系的基本骨架和主导经济联系方向。高铁开通使各城市的腹地变得重叠,加剧了城市间的竞争,无锡和常州在区域竞争中腹地拓展或空间争夺的能力有所提高,镇江的影响范围则缩小。苏南地区城市腹地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关系可概括为并存、包含、半包含和竞争4种类型。(3)高铁影响的沿线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基于遥感提取的两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GIS和景观生态学方法,探讨高铁建设对城市扩张的驱动作用,分析高铁站点和沿线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和景观格局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高铁建设对城市扩张具有指向性,沿高铁线路周围成为城市扩展的热点区域,形成以站点为核心的圈层式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以铁路交通为引导的廊道式发展。站点和沿线区域土地利用转换频繁,土地利用呈现向人为干扰程度高的建设用地类型发展趋势,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性明显。此外,高铁建设和开通运营加大了人工干扰的强度,对沿线地区的线性切割作用导致景观破碎化加剧。综上所述,高铁建设通过压缩时空距离从而提高城市之间的通达性,促使城市空间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使城市间的联系更加快捷而紧密,有利于引导城市以站点为核心、沿着高铁线路聚集的发展走廊,并最终导致沿线区域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变化。本文在完善可达性评价和高铁地域空间效应研究框架方面有所创新,就高速铁路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可为高铁时代背景下的苏南发展与城市化进程、高铁空间影响研究提供比照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