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世界上三聚氰胺的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三聚氰胺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养殖水体中被鱼类摄取,并进一步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因此,有必要探索三聚氰胺在水产养殖环境中的残留、迁移、归宿等行为和生态风险。开展这方面的研究,首先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检测方法。水产品中三聚氰胺含量较低,基体成分复杂,在仪器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必须采用高效的预处理手段,对样品中的三聚氰胺进行恰当的提取、浓缩、分离和净化。本论文旨在建立一种能快速、灵敏、准确地分析水产品中三聚氰胺残留量的新方法,并以此为基础研究受到污染的模拟养殖水生态系统中罗非鱼等对三聚氰胺的吸收和富集,以及其体内累积的三聚氰胺在清洁水体中的消除等方面的现象与规律,从而为水产品质量安全和渔业生态系统保护提供依据。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第一章介绍了本课题背景、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第二章文献综述了水产品中三聚氰胺的检测方法、三聚氰胺毒理学及其在动物体内的残留及代谢规律等领域的研究进展。第三章建立了固相萃取-微波辅助衍生-气相色谱-质谱快速测定鱼样中三聚氰胺残留的新方法。样品中的三聚氰胺用甲醇提取,离心后取上清液,经MCX混合型阳离子交换固相萃取柱净化,氮气吹干,再在微波辅助下用N,O-双三甲基硅基三氟乙酰胺(BSTFA)进行衍生化,冷却后用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测定,外标法定量。研究了提取剂的选择及影响衍生化的主要参数如微波加热时间、吡啶用量、衍生化试剂用量等。实验结果表明,甲醇能有效地提取水产品中的三聚氰胺,且具有沉淀蛋白的作用,提取后离心液澄清,过柱速度快。在优化的条件(吡啶300μL、衍生化试剂150μL,微波功率420W,反应时间1min)下,衍生化效果最理想。建立的方法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准确度与精密度。鱼肉中三聚氰胺的加标回收率为89.65%~105.16%,相对标准偏差≤6.8%(n=4),且在0.02~50mg/kg加标浓度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最低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0058、0.019mg/kg。方法成功地应用于罗非鱼、草鱼、琵琶虾、田螺及河蚬等多种水产样品肌肉和内脏中三聚氰胺含量的检测分析。第四章利用新建立的方法,以罗非鱼为研究对象,初步研究了罗非鱼在污染水体中对三聚氰胺的富集,以及鱼体内累积的三聚氰胺在清洁水体中的消除规律。研究发现三聚氰胺在鱼体中的累积和消除速度均较快,在内脏中尤其如此。将罗非鱼放入受三聚氰胺污染的水体中后,三聚氰胺在鱼体内迅速累积。鱼肉及内脏中三聚氰胺的浓度与试验天数成正相关,且内脏中三聚氰胺累积量为鱼肉中三聚氰胺累积量的2-3倍。当内脏中三聚氰胺的累积量较高时,罗非鱼表现出明显的慢性中毒现象。但转移至清洁水体中养殖后,罗非鱼肌肉及内脏中三聚氰胺的残留量迅速下降,中毒症状逐渐消失,生理活动趋向正常。第五章在含水-底泥-金鱼藻-罗非鱼-田螺等要素的模拟养殖水生态系统中,以水体输入三聚氰胺的方式,考察了三聚氰胺在罗非鱼(肌肉、’肾脏、肝脏及其他内脏)和田螺(肌肉及内脏)体内残留的动态变化,以了解不同生物体对水体中三聚氰胺的富集累积过程。研究发现,三聚氰胺进入水体后,不同生物体对三聚氰胺的富集及体内各组织中的分布都存在较大的差异。田螺对三聚氰胺的富集能力强于罗非鱼,且吸收达到平衡的时间较长。随试验时间的延长,田螺体内三聚氰胺浓度呈上升趋势,且螺内脏中含量较螺肉高。罗非鱼的不同组织对三聚氰胺的富集程度不同,表现为肾脏>肝脏>肌肉>其它内脏,说明三聚氰胺最容易在肾脏中得到累积。鱼体内三聚氰胺的浓度与其生存的水环境密切相关,后期随水中三聚氰胺浓度的降低而呈缓慢下降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