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奈保尔笔下的人物大多有这样的生存特点:无论在前殖民地社会还是在西方社会都总是处在一种“不适应”的焦虑状态,而为了摆脱这样的痛苦与尴尬,他们又会以“前殖民地”和“西方”为两端形成循环往复的运动轨迹。深入这些人物的人生,我们可以发现其特殊的生存状况是由于伦理选择的困难所造成的。因此,本文主要以奈保尔的长篇小说《河湾》、《浮生》为细读文本,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分析后殖民语境下的个人由伦理选择所形成的“悬置”与“漂移”的生存状态。 第一章论述文本中的人物(以主人公萨林姆和威利为代表)的特殊生存状态。他们生长于前殖民地(非洲、印度)传统的族群社区中,却又深受西方殖民教育的影响,对西方文明产生了天然的亲近。两种全然不同的伦理规范在其生活中的较量,促使他们无论是在前殖民地(非洲与印度),还是在西方(伦敦与柏林)都感到无所适从,并强迫其不断地来往于两者之间进行自我身份定位。他们的这种状态形成了“悬置”与“漂移”。 第二章分析构成“悬置”与“漂移”三个伦理因素:伦理选择、伦理环境和伦理身份。个人选择是形成其生存状态的根源。对于像萨林姆和威利这样的人来说,由于受到前殖民地与西方传统的影响,所以“成为前殖民地人”和“成为西方人”就成为了其陷入选择两难的两个道德选项。这两者之所以会构成道德悖论则主要是在于后殖民特殊的伦理语境。而个人的伦理身份也在选择的过程中不断被构建,无论是哪一层身份被强化,它们都会反过来作用于人的选择。 第三章探讨“悬置”与“漂移”对个人所生成的价值与意义。对文本中的人物来说,“悬置”与“漂移”是对自我身份的探索,是在乱世之中对个人尊严追求的表现。对作家而言,这种状态则影响了其文学观念的形成和对新的文学传统的开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