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支配面口部和合谷穴区骨骼肌的运动皮层神经元的正常功能、以及成模后发生可塑性变化而出现的功能重组,探讨大脑皮层对合谷穴区和面口部运动功能的调控作用是否发生代偿,揭示“面口合谷收”可能的大脑可塑性生物学机制。方法:①对3只恒河猴(雌雄兼用)合谷穴区的骨间背侧肌或拇短展肌两端注射肉毒素并观察3个月;②3个月后出现右手拇食指活动显著受限,进食以左手为主的行为以及右手骨间背侧肌、拇短展肌明显萎缩的模型。③参照猴脑立体定位图谱对应于大脑皮层躯体运动区所在位置,对已成模的动物进行开颅手术;将自制银球电极在微推进器引导下控制电极的位置,缓慢推进至大脑运动皮层表面。同时将记录电极插入恒河猴的合谷穴区、面口部等处。接着用电刺激器刺激运动皮层区域,按从小到大顺序,测得引起肌肉收缩的最小刺激量,观察手及面部肌肉收缩情况。不同刺激量、不同位点逐一尝试,并详细记录结果,以确定支配手部及面口部的运动皮层位置,6个月后再次开颅,以同样的手法记录大脑运动皮层面区及手区的变化。结果:1.造模3个月后,刺激肌萎缩成模后动物的大脑皮层面手代表区,在原支配手区的运动皮层部位,发现部分位点弱刺激时能诱发单纯的同侧面部运动,加大刺激后则可诱发同侧口面部和对侧拇(食)指的运动;另部分位点无论刺激强弱均只能诱发单纯的面部运动。2.原来合谷穴区肌肉萎缩后在原大脑皮层手区仅能记录到面部的运动,6个月后合谷穴区的肌肉运动功能逐渐恢复,重新记录到手部运动的肌电,即刺激原运动皮层手区,又能诱发对侧拇指外展,或伴食指屈曲;而记录到能诱发对侧手和同侧面部的同时运动的区域,即运动皮层手/面交界区较前3个月扩大。结论:1.造模3个月后和6个月后的肌电结果对比的分析表明,面区和手区之间存在相互竞争的关系,这证明了大脑皮层代表区存在可塑性。2.面部和手部这两个空间位置上相隔甚远的部位,在大脑皮层的代表区域确是相毗邻的,并且这两个区域之间存在着功能上的重组,这种关系的存在可能是揭示“面口合谷收”机制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