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60年代,独立后的大多数非洲国家基本延续殖民时代的政制,模仿西方发达国家建立了形式各异的民主政体。然而这些政体在其后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却频频陷入困境:不仅时常爆发大规模的政治动荡、产生难以化解的政治对立,在极端状态下甚至还会引发政体形式逆转、民主政治的崩溃,而如苏丹、尼日尔和尼日利亚等国政体竟还出现多次崩溃的政治乱象。非洲民主何以崩溃?在民主化理论专家亨廷顿所言的“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发生40年后的今天探讨这样的问题,显然是非常重要且意义深远的。在研究的第一部分,本文使用了质性比较研究方法对29个非洲国家案例进行了分析,并根据“经济发展状况”、“民主政体形式”、“议会选举方式”、“宗教信仰状况”、“族群政治状况”及“殖民宗主国的统治方式”等六个条件变量提出假设且予以了检验。研究发现:非洲民主崩溃存在着六个平行的原因组合,经过必要的整合后,“英国殖民负影响”和“离心型政治制度”两个原因组合覆盖了绝大多数案例,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而关于可能的发生机制方面,在“英国殖民负影响”的原因组合中,作为殖民宗主国的英国在非洲主要实行“间接统治”,殖民地的社会管理结构基本以酋长和宗教首领为核心,没有建立起现代的官僚体制,促使以族群和宗教为界线的地区分治,导致殖民地政治权威碎片化,给独立后的非洲国家在权威构建、政治整合和体制吸纳等方面均产生了不可逆的负面影响。而在“离心型政治制度”的原因组合中,半总统制的政体形式与比例代表制的议会选举制度结合而成的制度组合使得政治体系产生极大的“离心性”:不仅构建出破碎且易极化的政党体制,而且放大了总统与议会形成的权威分立效应,不成熟的“左右共治”反映出政治结构的极不稳定,以此为基础的民主政体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往往呈现出弱能力。在本部分最后的研究假设讨论环节,以“经济发展状况”、“宗教信仰状况”和“族群政治状况”为条件变量而提出的假设均基本得到了验证,因而笔者将后两个条件与殖民宗主国条件整合为“历史结构”因素,即形成了从历史结构、经济绩效与制度构建三个方面研究和分析非洲民主崩溃的解释框架。在研究的第二部分,本文尝试对非洲民主成功巩固的个案——毛里求斯进行深度描述,从民主崩溃“负面案例”的角度围绕第一部分的结论予以反证。研究发现,虽然在独立前毛里求斯与非洲其他国家类似,存在大量阻碍民主政治发展的不利因素,但通过对“共识型政治”、“包容型社会”和“发展型经济”的搭建,成功打造出适合毛里求斯民主政治持续发展的运作体系,从而实现了民主政体的有效巩固。研究充分证明:如何改造历史结构或克服其不利于民主政治发展的负面影响、构建并保持向心型制度的有效运行及培育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是非洲民主政体有效防止崩溃、成功进行巩固的核心要义。而在研究最后的总结部分,我们还试图从政治发展和国家治理的角度去解析非洲民主政治未来发展的方向,并对非洲政治如何“走出边缘”做出了有益探讨。总之,本研究第一次从民主崩溃的角度全面考察了非洲的政治发展历程,并通过运用政治科学研究中前沿的比较方法检验了理论所涉的主要条件变量和假设,最终提出了有力解释的机制,为非洲民主政治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