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题研究了山羊流产前后外周血液中Th1/Th2细胞因子及血凝状态的变化,分析细胞因子及血凝指标的变化规律,探讨其生理学意义,为提高山羊繁殖效率及胚胎移植妊娠率提供理论依据,为临床实践提供新的思路。选择25只临床健康发情周期正常的经产未孕白山羊母羊为试验动物,第三次自然发情后本交配种,20只妊娠。在妊娠第60d时分别颈部肌肉注射PG0.2mg/只,隔24h再注射0.1mg/只,结果,在第二次注射PG12~24h内,20只试验羊全部发生流产,流产率100%。于注射PG前(妊娠第60d)和流产第1、3、8、10d采集外周血液,分离血清和血浆。应用血细胞计数板,光学显微镜下计数血液中血小板(PLT)和白细胞(WBC)数量;应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和D-二聚体(D-D)含量;应用凝固法测定血浆中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并对流产山羊的胎盘组织进行Mallory磷钨酸-苏木素(PTAH)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山羊流产后PLT低于流产前数量,差异显著(P<0.05),流产后PLT数量先降低后升高,流产第3d时达最低值(385.63×109/L);流产第1、3d时WBC明显升高,差异极显著(P<0.01),妊娠第8、10d时WBC有所下降,但仍显著高于流产前的数量(P<0.05)。山羊血清中TNF-α含量在流产的第1、3、8、10d均极显著高于流产前含量(P<0.01),流产第1、3d逐渐升高,第8、10d逐渐降低,以流产第1d的水平最低(38.705±7.235pg/mL),第3d最高(59.074±14.239 pg/mL);血清IL-10含量在流产后第1d时低于流产前含量,差异显著(P<0.05),流产第3、8、10d时含量继续降低,极显著低于流产前和流产第1d时的含量(P<0.01)。PT在流产第1d时显著短于流产前时间(P<0.05),流产第3、8d时PT继续缩短,极显著短于流产前时间(P<0.01),流产第10d时PT有所延长,但仍极显著短于流产前时间(P<0.01); APTT在流产第1d时显著短于流产前时间(P<0.05),流产第3d时APTT降到最低值(16.63±2.05s),极显著短于流产前时间(P<0.01),流产第8d和第10d时APTT有所升高,但仍极显著短于流产前时间(P<0.01);TT在流产后先缩短后延长,在流产第3d时达到最低值(6.06±0.53s);FIB含量在山羊流产后先升高后降低,在流产第8d时达到最高值(325±7.74 mg/dL);D-D含量在山羊流产后第1d时显著高于流产前含量(P<0.05),流产第3d和第8d时D-D继续升高,极显著高于流产前含量(P<0.01),流产第10d时D-D有所降低,但仍极显著高于流产前含量(P<0.01)。结论:(1)在山羊妊娠第60d时,先肌肉注射PG0.2mg,间隔24h再注射0.1mg,可成功建立山羊流产模型。(2)山羊流产前后PLT和WBC呈现规律性的变化;流产后PLT明显降低,WBC则显著升高。(3)TNF-α和IL-10在流产前后呈现规律性的变化;TNF-α含量流产后较流产前升高,IL-10含量流产后较流产前降低;TNF-α与IL-10变化趋势相反。(4)山羊流产前后血凝指标发生了规律性变化,PT、APTT、TT在流产后较流产前都明显降低,后又逐渐升高,变化趋势相同;流产后FIB和D-D含量较流产前显著升高,两者之间变化趋势相同,但和PT、APTT、TT变化趋势相反。(5)山羊流产后发生了炎症反应,血凝状态有增强的趋势,并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形成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