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动态动脉硬度指数(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AASI)是一个反映动脉硬度的新指数,源自于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定义为1减去24小时动态监测期间舒张压与收缩压的回归斜率,其测量需要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值。本研究旨在探讨动态动脉硬度指数与动脉硬度替代测量指标-脉搏波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的相关性,并进一步分析动态动脉硬度指数的影响因素。
方法:选取2007年4月至2007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门诊及住院病人10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8例,女性42例;年龄最大84岁,最小20岁,平均年龄56.44±11.17岁。除外严重心律失常、心脏瓣膜病、外周血管疾病或其他系统严重疾病(如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等)的患者。分别记录每个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体重、身高、体重指数、血脂、血糖,体重指数定义为体重(kg)/身高2(kg/㎡)。所有研究对象均用日本科林公司生产的全自动动脉硬化测定仪VP-1000进行双侧臂-踝动脉脉搏波速度(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baPWV)测量,在25℃左右的室温下,病人仰卧并休息15分钟;采用高精度的双层袖带,根据受试对象臂部和踝部情况调整袖带的松紧。同步进行心电监护,将心音拾音器放置在胸骨左缘第四肋间,检测第一心音(S1)和第二心音(S2)。通过自动波形分析仪记录肱动脉和胫前动脉的波形,同步测量肱动脉和胫前动脉的压力波形,以确定肱动脉和胫前动脉波形的上升段起始点之间的时间间隔(Tba)。胸骨上切迹到肘部的距离Dhb采用下列公式计算:Dhb(cm)=0.2195×H-2.0734;胸骨上切迹到脚踝的距离Dha采用下列公式计算:Dha(cm)=(0.5643×H-18.381)+(0.2486×H+30.709)。其中H(cm)是病人的身高,而baPWV=(Dha-Dhb)/Tba,此计算由仪器自动完成。取较高一侧baPWV的数值进行统计分析。动态血压监测采用24小时动态血压测量仪监测。对所有入选患者采用上臂袖带间隙性自动冲气加压,然后拾取气囊内的压力波信号。测量频率白昼每30分钟测量一次,夜间60分钟测量一次。白昼时间与夜间时间人为定为:6 AM-22 PM,22PM-6 AM。AASI的计算方法是根据24小时动态舒张压与收缩压之间的关系计算出回归斜率(slope),AASI定义为1减去舒张压与收缩压的斜率。所有资料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两变量相关性采用简单直线相关分析。以动态动脉硬度指数为因变量,以臂-踝动脉脉搏波速度、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空腹血糖、甘油三酯、胆固醇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P<0.05为统计学检验有显著差异。
结果:①研究人群一般临床特征显示,动态动脉硬度指数平均为0.51±0.15,男性平均为0.48±0.13,女性平均为0.55±0.16,女性AASI值高于男性,并有显著性差异(P=0.035)。②单变量相关分析表明,AASI与PWV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516,P<0.001)。AASI与年龄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417,P<0.001)。AASI与身高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223,P=0.026)。③多因素逐步分析结果表明,最后进入回归方程的只有PWV和年龄,标准化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412、0.237,P值分别为0.000和0.013。
结论:1.本研究显示动态动脉硬度指数是一种通过24小时舒张压与收缩压动态关系间接测量动脉硬度的方法,它与动脉硬度的替代测量指标-脉搏波速度呈显著正相关。2.本研究显示动态动脉硬度指数与年龄呈正相关,动态动脉硬度指数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动态动脉硬度指数与身高呈负相关,动态动脉硬度指数随着身高增加而降低,本研究人群中女性的平均动态动脉硬度指数高于男性。3.脉搏波速度是与动态动脉硬度指数关系最密切的参数,动态动脉硬度指数是反映动脉硬度新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