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D图形图像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对视知觉的深入研究,是3D动画电影诞生的先决条件。中国3D动画电影的技术美学研究,是在东西方美学观念的差异与互动的语境下,对中国动画创作者如何运用3D数字图像技术,表现东方诗意气韵的想象域、讲述当代中国好故事的发展过程研究。因此本文将中国3D动画电影看做一个有机的生命体,按照根脉、环境、发育、结果、价值五个部分切入:首先是对中国3D动画电影的美学思想探源,其次分析其技术生产的外部生态环境和内部生长条件,再次结合具体电影作品分析中国3D动画电影技术建构形式,然后从艺术审美角度分析其感官上的视听效果质量,最后以美学特征和美学精神两方面分析其蕴含的美学价值。另外在研究过程中借助3D动画技术发展的历史时间轴,将中国3D动画电影的动态发展过程放置其中进行整体分析,最后关联科学史、人文艺术史、大众传播及社会学等相关学科,试图为研究建立一个兼具技术发展历程和人文传播视角的多元参照系统,共同论述中国3D动画电影如何在技术与艺术的仿制与创制、磨合与精进中,逐渐形成自身的美学特征、美学精神和美学价值的过程。本文具体内容和架构如下:绪论部分首先从东西方美学观念的差异与互动、动画“假”戏“帧”做的本体属性和主体人与客体技术的互动关系三个角度阐释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选题缘起。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理论、研究现状与文献进行梳理和综述;对论文所涉及3D、动画电影、技术美学等概念进行理清;最后详细论述了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意义与创新点等。第一章,因人而异的关于生命、运动的哲学观点导致了技术应用过程中彼此各异的艺术创作。因此本章主要从中国3D动画电影的美学基因构成和美学观念演变两个部分展开研究。文化图腾和元叙事、时间空间和光影色彩观念都是中国3D动画电影美学基因的重要构成,与西方美学观念相互影响并完成散点透视到三度空间的视知觉基因重组。中国3D动画电影的美学观念的演变,主要包括美术革命、美术片到动画片的传承,中国动画成长的历史独特性是其面向儿童并携带教化意味的原因。而随着后现代消费主义盛行,全龄化审美意识的嬗变,中国3D动画电影亦在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与革新,在对“他者”技术仿制与自我艺术“创制”不断实践中,脚踏实地沉淀3D动画技术,探寻如何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创作出中国本土的好故事。第二章,分析中国3D动画电影技术生产的外部生态环境与内部发展环境。外部生态环境从美国、日本和欧洲三大气候阵营入手。首先,梳理美国迪士尼的关键帧、多层摄影技术改良,皮克斯3D图形技术,梦工厂等公司的多元文化杂糅与重构等生产方式对3D动画电影类型发展的影响和意义;其次,分析日本以“漫”制“动”的ACG产业链战略布局,2D与3D动画相互转化的商业策略;再次,分析了欧洲俄罗斯与英法德两大3D动画电影创作阵营的意识形态,包括他们彼此之间、与美国、日本动画从对抗到对话的后现代意识转变;最后,分析了全球动画电影3D化趋势与同质化的困境等。第二部分分析了中国3D动画电影发展的内部环境,包括制度政策与市场经济环境,数字科技与文化产业环境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按时间段划分三个部分,分析对应时期国策方针的规划与税收制度对动漫产业的扶植等,中国动漫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如何通过代加工、合资与合拍片的方式获得资金、技术学习、进入国际市场的途径等生存与发展策略;第二方面是数字科技与文化产业环境的分析,重点关注互联网+实现跨媒介众筹、宣发与传播,“技术共享平台”到“万龙甲式”应用人才云集结的创作新路径,逐渐形成文化自觉与商业共赢的过程。第三章,本章主要分析中国3D动画电影的技术建构形式,包括维度递进和时空光影编码两部分。第一部分结合具体影片案例分析中国3D动画电影通过技术的不断发展完成了从单独3D角色、局部3D场景到全3D语言的维度覆盖过程。第二部分从3D动画技术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动作、特效、渲染三个方面论述中国3D动画电影如何逐步完成流畅而灵动的动作表现,实现兼具真实感与东方想象域的动力学特效模拟,并通过灯光渲染呈现东方美学的意境情境等。另外还探讨了3D动作捕捉和面部捕捉技术应用带来的图式重复与差异矫正,最后结合3D立体、IMAX、XR沉浸式奇观体验分析中国3D动画在该领域的技术试新。第四章,以视听艺术效果验证技术建构质量,主要从造型、动作、色彩和语言四个部分论述中国3D动画电影作品的艺术审美效果。首先,是造型的秩序化与奇观化,运用本雅明的“原真性”理论与荣格的神话理论分析身体造型的拟像与抽象;结合马克斯·韦伯提出的“魅”理论分析“妖”“精”身份造型的生命化赋魅与“神”“侠”身份造型的世俗化祛魅;结合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分析场景造型的真实化与奇观化,包括仙山宝殿的情景真实化、世外桃源的奇观化,以及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的三维虚实纵深转化等。其次,在动作特征与形态夸张这部分以三个动作特征重点分析:分别是以静制动到气韵生动的蜕变,悬空飞升动作与位移运动的夸张,追逐打斗动作的克制与神态情绪的夸张等。再次,在色彩方面主要从角色色彩的独立象征、随类赋彩的局部象征和整体色彩的风格象征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国3D动画电影中的色彩意象,并根据康定斯基的色彩韵律理论分析了中国3D动画电影中画面色彩的情感和节奏。最后,论述了中国3D动画电影中语言的意韵与符号的意味,包括方言俗语在电影中带来的多重语意和韵味,背景歌曲弦外之音的声情并茂,还有重要的道具符号中蕴含的情感信念、文化符号所承载的东方意象等。第五章,是对中国3D动画电影美学思想、生态环境、技术形式、艺术效果所凝结的美学特征与美学精神进行总结性论述。中国3D动画电影在西方理性科学驱动的技术框架下,逐渐学会讲述自己的好故事,形成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美学特征,这些特征主要体现在技术形式与艺术效果渐进和谐,并有意识地在电影中通过动画技术将华夏民俗文化瑰宝进行系统的建构与推广,逐渐掌握视觉真实与东方诗意气韵的平衡,学会将民族文化与全球泛动画思潮融合等。中国3D动画电影中蕴含的思想和精神是东方的“以人为本”的自我救赎与成长,儒家“中和之美”的民族文艺最高境界,道家“天人合一”的世界观,诗画有我之意象美与无我之境界美,还有几位现象级导演所代表的当代工匠精神以及他们的作品中蕴含的民族价值观念、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等。论文的最后部分,是对中国3D动画电影发展至今的反思与展望。尤其是动画电影产业的发展等相关思考,包括避免视效堆砌与形象内爆,加强对电影剧本创作的打磨,正视工业体系的差距与加快产业升级等问题的反思,以及对中国3D动画电影未来充满信心的展望。综上所述,动画电影通过技术与艺术的合力展现普世之真与人性之美。中国3D动画电影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呈现全球化视野下中国当代社会的时代风貌、工匠精神和价值观念。本文结合中国3D动画电影作品技术建构过程和具体作品案例的分析,力图找寻中华文艺发展规律的历史映射和其中体现出的文化思想、美学精神和价值观念,从而使之进入人类艺术和人文话语体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