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枝菌根真菌对不同品种旱稻的生长及吸收累积镉的影响研究

来源 :暨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ag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稻类作物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其安全性受到普遍关注。旱稻是水稻的变异型品种,适合于旱地种植栽培。为适应我国水资源紧张的现状,旱稻种植面积正日益扩大,其安全性问题不容忽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尤其以镉(Cd)最为突出。由于稻类作物易于吸收累积Cd,严重威胁人体健康,深入探讨控制作物吸收累积Cd的理论和技术手段已迫在眉睫。丛枝菌根真菌(AMF,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可与植物的根系形成互惠共生体,促进高等植物对氮素(N)和碳素(C)的吸收利用,提高其对逆境胁迫(如盐碱、洪涝、干旱等)的抗性,并显著影响其对重金属的吸收累积。因此,本文以旱稻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土壤不同Cd处理(未添加、2、10 mg·kg-1)下,分别接种两种典型的丛枝菌根真菌根内球囊霉(Glomus intraradices,GI)和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GM),研究其对八种旱稻生长、吸收累积Cd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开展有关AMF在Cd污染下旱稻安全生产方面的实际应用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AMF均能有效地侵染旱稻。未添加Cd处理下,接种GI和GM对旱稻的侵染率为72.81%~88.22%和63.68%~93.89%,侵染率最高和最低的分别是接种GM的旱优3号和接种GM的中旱221号;2 mg·kg-1 Cd处理下其侵染率分别为60.85%~77.19%和52.66%~80.42%,侵染率最高和最低的分别是接种GM的旱优3号和接种GM的信旱优26号;10 mg·kg-1 Cd处理下其侵染率分别为37.27%~55.97%和29.14%~60.29%,侵染率最高和最低的分别是接种GM的郑旱9号和接种GM的中旱221号。随着土壤中Cd含量的增加,不同菌剂处理下的侵染率均有所下降,但在三个不同浓度Cd处理下,均可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2)接种AMF有助于旱稻的生长,其中在高浓度的Cd(10 mg·kg-1)胁迫下,菌剂可有效地缓解Cd胁迫对旱稻生长的抑制作用,接种GI的旱优3号提高幅度可高达22.7%,接种GM的旱优3号的茎部生物量和郑旱6号的米粒生物量分别可高达57.9%和268%。(3)接种不同AMF对不同的旱稻对Cd的吸收累积有不同的影响。相对于不接种处理,在未添加Cd处理下,接种GI的旱优8号籽粒Cd浓度降低幅度最大;在2 mg·kg-1Cd处理下,接种GM的旱优8号籽粒Cd浓度降低幅度最大;在10 mg·kg-1 Cd处理下,接种GI的旱优3号籽粒Cd浓度降低幅度最大。既能显著增加旱稻米粒生物量,又能显著降低旱稻米粒Cd累积量的是接种GI的旱优3号。(4)与不接种相比,在高浓度的Cd(10 mg·kg-1)胁迫下,接种GM的井冈山旱稻1号根际脲酶活性激活增幅高达35.1%。接种GM的郑旱6号根际蔗糖酶活性激活增幅高达59.8%。从而促进旱稻对N、C营养元素的吸收,进而有利于旱稻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代谢和生物量的提高。
其他文献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的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会议着重指出,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将有利于实现“十三五”期间的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是一种主动式相干成像雷达,它能全天候构建质量接近光学成像传感器的高分辨率图像,已广泛用于国防军事、资源遥感探测等多个领域
化学实验思维能力是个体顺利解决化学实验思维问题所表现的良好适应性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由化学实验思维的内容与材料、过程与方法、结果以及思维的品质、自我监控能力、行
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严重短缺,难以满足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的现实需要;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短缺主要在于公共服务城乡供给分割、政府供给责任缺失、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现有一些教科书中对于不同信用政策决策解析方法的应用有一定局限性。鉴于此,笔者对现有一些教科书中信用政策决策解析方法进行改进。
沙沱水电站5号坝段抗滑体开挖采用高精度导爆管毫秒长延期非电雷管进行爆破,结合爆破施工特点进行了爆破试验,施工过程中进行过程监测并动态优化爆破参数和网络,有效控制了爆
<正>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NTM)是指除结核杆菌和麻风杆菌以外的分枝杆菌,可引起多种不同系统和器官感染,主要受累器官为肺、淋巴结、皮肤、软组织和
高雅清逸的植梅隐居,传诵千古的咏梅名句,“梅妻鹤子”的爱梅美谈,林逋充分揭示了梅花的审美价值,深入挖掘了梅花的人格意义,得到了世人最广泛的共鸣,由此梅花成为人格的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