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探讨甘肃中部麦区小麦白粉病的流行影响因素,开展了小麦白粉病病菌的毒性群体监测和重发区旱砂地条件下不同施肥水平对小麦白粉病的发生流行程度的影响。(1)通过应用32 个已知抗小麦白粉病基因的载体品种,研究了甘肃中部春麦区小麦白粉病病菌的毒性基因结构,结果表明:甘肃中部冬春麦小麦白粉菌的强毒性基因以v1、v3c、v3f、v4a、v5、v6、v7、v8、v17、vera 为主,毒性监测频率在70%-100%之间,弱中性毒性基因有v2、v3a、v3b、v19,毒性监测频率在10%-80%之间;无毒基因有v1+2+9、v2+6、v2+mld、v2+talent、v4+8、v4+2x、v4b、v4+mli+5、v5+6、v5+mli、v13、v20、v21、vxbd,毒性监测频率在70%-100%之间。从以上我省中部冬春麦混作区小麦白粉病的毒性基因结构看出,Axminster/8cc(v1)、Sonora/8cc(v3c)、Michigen Amber/8cc(v3f)、Khapli/8cc(v4a)、Hope/8cc(v5)、Timgalen(v6)、CI14189(v7)、高加索(v8)、Amigo(v17)的这些品系已经失去抗性,单独用来作为生产上的主载品种,已经失去抗性价值,含弱中性毒性基因的品系Ulka/8cc(v2)、Asosan/8cc(v3a)、Chul/8cc(v3b)、Pm(v19)的抗性状况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无毒基因品系Normadie (v1+2+9),Maris Hantsman、CI12632、Coker747(v2+6),Maris Dove(v2+mld)、Brock(v2+talent)、肯贵阿1 号(v4+8)、白兔3 号(v4+2x)、Armada(v4b)、Misson(v4b+5+mli)、Coker983(v5+6)、Agulia(v5+mli)、Chinese Spring R4A (v13)、Pm(v20)、M599(v21)、小白冬麦(vxbd)对小麦白粉菌表现免疫或近免,是今后育种工作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焦点;从聚类分析看出:甘肃中部麦区小麦白粉菌的聚类结构顺序依次为:白银春麦、甘谷冬麦、临洮冬麦、定西春麦、天水冬麦、景泰春麦、榆中春麦、靖远春麦、临洮春麦和甘谷春麦,十个监测点除白银春麦区以外,其中的三个冬麦监测点的聚类结果在聚类结构中相对靠前,而其它六个春麦区的监测结果在聚类结构图中相对靠后,说明这几个春麦区小麦白粉菌的毒性结构比几个冬麦区弱,并且从相关性系数可以看出,三个冬麦区与七个春麦区的相关系数在90.74-96.12%之间变化,这说明冬麦区和春麦区的菌源毒性基因结构高度相似,春麦区小麦白粉病的初侵染源来自冬麦区的可能性极大。(2)通过在旱砂地生态条件下不同肥力水平对春小麦白粉病发生程度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