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防己,为防己科植物粉防己Stephania tetrandra S. Moore的干燥块根。该药具有利水消肿、祛风湿、止痹痛的功效,为临床治疗水肿、小便不利、风湿性关节炎、高血压等的常用药材。本课题着眼地域因素对于粉防己药材的影响,通过多种方法、手段,力求寻找主要产区不同产地粉防己药材之间存在的差异,尤其注重有效成分和组分的对比研究,为药材的道地性寻找合理、科学的解释,试图揭开传统产区在地域方面存在的优势,为后续开展GAP研究和规模化种植奠定基础。研究主要从历史沿革、生物学分布特征及主要成分含量对比等多个角度分析粉防己药材资源中存在的地域性差异。具体开展的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通过本草研究和实地考察,发现防己历代使用品种混乱,历代曾用的主流的品种及来源有马兜铃科广防己Aristolochi fangchi Y. C. Wuex L D. chou et S. M. Hwang.的干燥根,药材名为广防己,又称防己马兜铃;马兜铃科植物异叶马兜铃Aristolochi heterophylla Hemsl.的干燥根,药材名为汉中防己,又称异叶马兜铃;防己科植物粉防己Stephania tetrandra S.Moore的干燥根,药材名为粉防己,又称汉防己;防己科植物木防己Cocculus trilou(Thunb) D.C.的干燥根,药材名为木防己,又名青藤香等。目前粉防己为主要药用品种,也是国家药典法定的药用品种。粉防己主要生产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包括湖北、江西、浙江和安徽等省区。该区域范围处亚热带北缘、长江下游,区域地貌类型多样,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适宜粉防己的生长。实地考察发现,皖南和江西野生植物资源较为丰富,产销量较大,为野生粉防己药材的主要来源,年产干药分别约为70吨和40吨。安徽省从次要产区已经逐渐取代江西和湖北,成为粉防己最重要的产地。省内防己科植物资源丰富,主要分布于皖南山区和丘陵地带。但各地粉防己的野生植物资源均呈现出急剧萎缩的态势,年产量递减20%-30%左右,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野生防己资源将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药材需求,开展人工驯化和种植迫在眉睫。同时药材价格呈现波动上升态势,近10年间从20元每公斤上涨至40元左右,涨幅达100%。从更长远的行情分析发现,上个世纪末之前,其价格一直稳定在数元到十几元不等的价格区间,考虑到药材资源的不断萎缩和其生长周期较长的特点,基本判断粉防己未来仍具有上涨空间。2.课题对比了不同产地粉防己药材的性状、显微特征,发现不同产地药材间存在一定差异,皖南产野生药材颜色较深,纤维丰富,而湖北等传统道地产区粉防己品相好,呈典型猪大肠状,淀粉丰富,块大质沉。3.课题利用高效毛细管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等方法,分别进行了高效毛细管电泳色图谱比较、生物碱含量比较、多糖含量比较。高效毛细管电泳色谱法测定条件选择为开口无涂层石英管,采用区带电泳的方式进行分离,分离长度40cm,以50mmol/L的硼砂水溶液为缓冲溶液,分离电压25KV,分离记录时间为20min。每两次进样间隔以电解质溶液冲洗2min。采用位差进样法,进样高度15cm,进样时间8S,检测波长为220nm。以上分离条件达到分析要求。色谱图通过相似度计算和聚类分析均体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和明显的地域相关性。而生物碱含量测定的实验结果表明,皖南铜陵老鸦岭、黄山歙县、祁门历口、祁门金字牌、宁国汪溪产粉防己的粉防己碱和防己诺林碱的含量分别为4.20%、5.54%、4.11%、7.01%、5.27%和2.98%、2.55%、2.31%、3.45%、2.52%,而其他主要产地湖北黄石、江西永丰、浙江余潜的两种生物碱含量分别为4.41%、5.34%、4.20%和1.87%、2.07%、2.81%。皖南产粉防己主要生物碱含量整体高于其他地区产药材,尤其祁门产药材品质尤为突出。多糖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浙江余潜、池州青阳、池州石台、黄山歙县、湖北黄石、江西永丰、祁门金字牌、铜陵老鸦岭、祁门历口、宁国汪溪产粉防己药材多糖含量分别为11.45%、5.64%、6.51%、8.43%、13.23%、7.78%、5.23%、6.96%、8.92%、8.30%,发现皖南产粉防己多糖含量较低,符合其外观纤维性强的特点。以上结果证实皖南地区药材内在化学特征有别于其他产地,主要指标生物碱含量优于其他地区,而多糖含量低于其他产区,以上差异均有明显地域相关性。本课题研究结果表明,皖南产粉防己药材主要有效成分含量高,野生资源较为丰富,有利于开展人工栽培、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