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农村土地撂荒及劳动力的流失成为中国乡村转型发展大背景下出现的新变化,引发“谁来种田”的问题,土地流转成为最有效的方式,对其的研究关乎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关乎“三农”问题的顺利解决。因此,本文以宁武县为例,以行政村为单元,分析耕地流转特点及问题,充分运用3S技术、SPSS数理统计、模型模拟等方法,对影响耕地流转的地形因子、主要道路、城镇及矿产资源开发驱动因子进行了空间分析,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预测山区农村耕地流转的面积,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1)山区农村耕地流转处于低级发展阶段,呈现以下特点:流转初具规模,并趋于正规化发展;形式以转包为主,经营主体以种植大户为主。同时出现很多问题,表现在:耕地地块分布过于分散;部分农户家庭收入来源单一,以种地谋生;转入方缺乏种植方式的“新思维”,受资金、技术、销售等方面的困扰大,主体间缺乏“组织感”,加上流转途径单一,政策宣传力度薄弱,这一系列问题导致流转存在停滞或倒退发展的隐患。(2)地形因子与山区耕地流转密切相关。随着坡度增加,耕地流转率逐级降低。耕地平均坡度≤6°的村庄,耕地流转率最高;坡度在6~15°之间的村庄耕地流转面积最大,以此为界,坡度≤6°和≥15°的村庄耕地流转面积均减少;随着海拔的升高,耕地流转率逐级降低。耕地平均海拔≤1400 m的村庄,耕地流转率最大;在坡向因子影响下,耕地流转面积在朝南朝东方向分布较多,朝北朝西分布较少。(3)主要道路、城镇以及工矿用地分布对耕地流转具有明显的影响。距主要道路越远,耕地流转面积、流转率越小。距主要道路≤1500 m范围内流转面积、流转率最大,≥4500 m范围内流转面积、流转率最小;距城镇越远,耕地流转率越低,距城镇≤4000 m范围内耕地流转面积、流转率最大;工矿用地分布越多,耕地流转面积、流转率越少,工矿用地≤5 hm2范围内的村庄耕地流转面积最大,≥25 hm2的区域耕地流转面积、流转率最小。(4)构建耕地流转驱动力回归模型。通过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和一般回归分析,构建了耕地流转驱动力回归模型:y=20.029+0.018x1-0.001x5,x1表示常住人口、x5表示村庄耕地距城镇的平均距离。综上所述,山区农村耕地流转发展处于起步的初级阶段,流转市场很不完善。在地形与区位条件的影响下,流转数量和空间分布具有一定规律,但又表现出极大的随机性,因此本文建立的模型适用于处于耕地流转初级阶段的山区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