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本身来源于生活,特定的时代环境与作家自身所独具的文化特性以及因袭的传统文化都会影响其一个时期的创作。左翼十年,救亡压倒启蒙,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群体逐渐登上历史舞台,对于有政治敏感性的作家来说,这种时代气息也必然体现在其创作之中,左翼作家就是这些有政治敏感性的进步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们以自己不懈的创作来思考着中华民族的命运,体现在还乡作品中就是他们在现实还乡或者心理还乡中致力于把知识分子命运与农民出路的探求结合在一起。本论文对于左翼文学中的乡土小说,仅以“还乡叙事”作为研究视角,来探讨左翼作家在其乡土小说中对于革命中的“乡土中国”的文学表达,同时力图将乡土小说还乡叙事这条隐性的叙事线索呈现出来,以此来考察乡土小说中乡村革命所走历程的艺术呈现。本论文主体分为四章。第一章从宏观角度出发,将左翼作家的还乡作品还原到具体的情境下,探索在时代背景、知识分子文化性格以及传统农耕文化主客观条件的影响下,左翼作家走上还乡之路的现实原因与心理动因。指出30年代的特殊政治文化语境、传统文化心理结构中实用理性的影响以及民族文化心理中的血缘亲情与根深蒂固的土地情节催生了左翼作家的还乡创作。第二章采用“还乡者”这一视角,通过文本细读,着重分析知识分子还乡者、革命领航者、离土者这三种还乡者人物形象,指出30年代的左翼还乡故事中还乡主体的变化,它不再仅仅是知识分子,还有外出谋生受到革命思想启发而回乡闹革命的农民,以及被迫离乡后再次遭遇了现实生存困境而又返回故乡的农民群体。这种身份的多向度的转换,意味着还乡不再只是知识者的专利,也不再只是一种心灵的慰藉,而是成了乡土革命的一种实践行为,不仅丰富了还乡人物系列,还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第三章通过分析现实还乡与心理还乡这两种模式,试图理出小资产阶级知识份子思想改造的轨迹以及农民群体走上革命道路的现实与心理动因。左翼作家通过现实还乡这一情节模式,写出了农民对自身出路的探索以及这些出路不可行之后农民革命的可能性,即要么是活不下去之后的被迫反抗,要么是接受了还乡者革命宣传后的有组织的反抗,作家借此探讨的是中国至下而上的革命可能性。而左翼作家凭借心理还乡这一机制要表达的是自身对于乡村现状的肯定与否定态度,并在这种肯定与否定之中探索出一条重构现实与精神家园的途径。第四章着重揭示左翼作家还乡书写的现实意义与文学意义,即通过把“革命”与“还乡”这两种元素相结合,探索乡村弱势群体以及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出路,涵盖着以不同方式来解决乡村重构的探索企图,丰富了还乡主题意蕴,拓展了文学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