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在人物塑造、叙事艺术等方面为后世叙事文本的创作树立了典范。作者曹雪芹以其高超的人物描写艺术,塑造了一个个真实可感、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其中大多数人物形象普遍存在“双性同体”的特征。但学界对此的研究却主要集中在贾宝玉、王熙凤等主要人物身上,很少甚至没有涉及其他人物,并且没有明确地将“双性同体”纳入到对《红楼梦》的整体研究中。《红楼梦》的“双性同体”特征还表现在叙事策略上,这包括叙事者本身的“双性同体”性,以及叙事视角的多重性、性别化的叙事干预策略、情感式叙事者权威的建立等方面。首先,叙事者“石头”的“双性同体”性在其产生的环境,和与贾宝玉身份的观照中体现出来,并分别在宝玉与黛玉、宝玉和宝钗的关系中承担着“双性同体”性的叙事功能。曹雪芹选择“双性同体”性的“石头”作为叙事者,一是由于他的“双性同体”性的思维方式,二是由于他对女性价值的肯定与赞扬。其次,在叙述视角上,曹雪芹使用了男性化的全知、次知视角,和女性化的旁知视角相结合的策略。既有客观、理性、克制的男性气质的视角透视,也有主观、自我、感性的女性气质的视角透视。在叙述干预策略上,则使用了男性化的疏离型干预策略和女性化的吸引型干预策略。这两种具有性别意义的叙事策略的使用,使叙事者建立起既理性又感性的具有双性色彩的情感式的叙事权威。《红楼梦》的“双性同体”书写,有别于此前小说的单一性、模式化的书写,呈现出双重性与复杂性。同时,这也为现当代文学中“双性同体”的书写提供了一个合法的源头,树立了典范,更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多样性的、“双性同体”性的看待世界、看待问题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