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动青少年污名知觉,是指流动青少年对来自社会公众或流动青少年自身对其流动人口身份所持有的错误认知、负面情感或不当行为表现的感知。污名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对流动青少年的身份认同整合产生了消极影响。研究流动青少年污名知觉及其对身份认同整合的影响,不仅可以丰富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研究内容,还可以提高流动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预工作的有效性,为今后促进流动青少年群体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提供了理论依据。本研究在文献回顾和访谈的基础上,编制了具有一定信效度的污名知觉问卷,对来自四川及重庆两地三所流动学生集中的学校,年龄在12-18岁之间的318名流动中学生进行调查,探讨了当前流动青少年污名知觉和身份认同整合的现状特点,以及身份认同整合、群体可渗透性、应对方式与流动青少年污名知觉的内在关系,并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了流动青少年污名知觉对身份认同整合的影响作用。主要结论如下:(1)流动青少年污名知觉为多维结构,包括差别对待、自我贬低、身份隐瞒、情感排斥、污名抵抗5个维度,问卷Cronbach’sα系数为0.842。(2)流动青少年污名知觉与身份认同整合在性别、学段、流动时间、家庭状况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男生的污名知觉显著高于女生,身份认同整合显著低于女生;流动初中生的污名知觉高于高中生;流动时间为一年以下的青少年污名知觉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的流动青少年,流动时间越长,流动青少年的身份认同整合就越高。(3)流动青少年污名知觉与身份认同整合显著负相关;群体可渗透性与污名知觉显著负相关,与身份认同整合显著正相关;积极应对方式与污名知觉显著负相关;消极应对方式与污名知觉显著正相关,与身份认同整合显著负相关。(4)流动青少年污名知觉能够显著负向预测身份认同整合,其中差别对待、自我贬低两个因子起主要预测作用;污名知觉除了对身份认同整合产生直接效应外,也通过群体可渗透性和应对方式对流动青少年的身份认同整合产生影响,群体可渗透性和应对方式在流动青少年污名知觉和身份认同整合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5)高污名情境条件下流动青少年的身份认同整合水平显著低于低污名情境条件下的身份认同整合水平,个体的污名知觉越高,身份认同整合就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