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市场环境十分宽松的美国,出现这样一种主体,他们利用专利保护制度提供的“天然保护伞”,大肆收购专利,进而从市场上的创新循环体系中汲取利益被人所深恶痛绝这就是“专利蟑螂”。在美国,“专利蟑螂”现象十分泛滥,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专利转化为生产的循环体系,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和司法成本的提升。但“专利蟑螂”作为专利技术交易的主体,并不是全无益处,从负面影响来说,“专利蟑螂”所创造的促进专利交易、发掘专利附加价值带来的有限益处无法弥补其对市场创新带来的损害,但随着企业法律意识的提升,政府对于专利制度的完善,“专利蟑螂”促使了更多有价值的专利出现还可以帮助市场筛选淘汰掉那些缺乏利用价值的“垃圾专利”,对于推动整个专利保护体制的完善,对专利的研发也有着刺激作用。对于“专利蟑螂”这一现象,我们不能对其片面的盖棺定论。不过就目前而言,其虽存在一定的正面意义,但在现实情况中已对美国相关创新型企业形成了冲击。现实表明,对于“专利蟑螂”的规制是存在必要的,美国政府也对此提出了一系列行政举措与立法动议,然而在推行过程中却频频受阻,由此可见,对“专利蟑螂”的规制需要考虑到是否会对传统的“专利非实施实体”造成影响,更要将其运营模式进行细化分析,不能过于片面激进。美国“专利蟑螂”的规模已经十分庞大,过于压制可能会损伤市场的活性,我国科技发展处于高速上升阶段,也不能只图进度,而忘记预防风险。当前我国在致力于构建创新型国家,发展出自身强大的知识产权体系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审视自身,在国内专利市场尚未成熟的时期做好规制的准备,以应对未来随时可能到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