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作为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高效性不仅对企业实现自身发展战略至关重要,还能够提升社会经济发展确定性。自2008年起至2014年,我国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自评报告)披露要求经历了由自愿转为逐步强制再到全部强制披露三个阶段。相比于美国等西方国家,对缺陷披露重要性不加限制是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一特点对我国自评报告的信息含量有没有影响?即是否有必要披露非重大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高效性不仅对企业实现自身发展战略至关重要,还能够提升社会经济发展确定性。自2008年起至2014年,我国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自评报告)披露要求经历了由自愿转为逐步强制再到全部强制披露三个阶段。相比于美国等西方国家,对缺陷披露重要性不加限制是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一特点对我国自评报告的信息含量有没有影响?即是否有必要披露非重大缺陷?如果有影响又会有什么影响?其影响产生的机理又是什么?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信号传递理论、有效市场假说和首因效应理论等分析非重大缺陷披露对自评报告信息含量的影响,基于理性经济人假说等理论研究拥有自由裁量权的评价人员制定的内控缺陷认定标准是否影响非重大缺陷披露的信息含量,提出假设并进行实证分析。以2015-2020连续六年A股上市公司样本数据为基础,运用事件研究法和多元回归分析法等多种方法,研究非重大缺陷的披露对自评报告信息含量的影响,以及内控缺陷认定标准严宽度这一划分缺陷类型的基础工作对单独披露非重大缺陷与自评报告信息含量的调节效应,并基于外部环境视角,研究分析师关注和投资者关注对上述关系的异质性作用。研究发现,与没有披露任何缺陷的自评报告相比,单独披露非重大缺陷的自评报告更具信息含量;与仅披露重大缺陷的自评报告相比,既披露重大缺陷又披露非重大缺陷的自评报告没有实质的信息含量差异,披露重大缺陷的自评报告同时披露非重大缺陷不会产生影响重大的额外增量信息;内控缺陷认定标准越宽松,与不披露任何缺陷相比,单独披露非重大缺陷的自评报告拥有的信息含量越丰富。进一步异质性分析发现,在分析师关注度高和投资者关注度高的情况下,与不披露任何缺陷相比,单独披露非重大缺陷的自评报告更加决策有用,拥有更为丰富的信息含量。本文可能存在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已有文献笼统的研究披露内控缺陷、单独披露重大缺陷或者研究披露非财报缺陷信息等经济后果不同,本文研究非重大缺陷披露对自评报告信息含量的影响,深化了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的有效性研究;第二,从划分重大缺陷与非重大缺陷的基础工作——内控缺陷认定标准严宽度的视角,研究单独披露非重大缺陷对自评报告信息含量的影响,揭示了非重大缺陷披露影响自评报告信息含量的内在逻辑;第三,基于外部环境视角,研究分析师关注和投资者关注对单独披露非重大缺陷与自评报告信息含量相互关系的影响,深化了不同情境下非重大缺陷披露对自评报告信息含量影响的认识,丰富了分析师关注和投资者关注的后果影响研究。
其他文献
ESG(Environment、Social、Governance)是聚焦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责任的三位一体的新投资理念,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践行新发展理念的有力抓手,也是贯彻可持续发展观的有效途径。自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提出以来,ESG理念愈发受到金融界和企业界的关注,在ESG理念大行其道的当下,ESG评级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基于此背景,本文以商道融绿首次ESG评
资源型企业推动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加快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造成的资源大量消耗和资源保障程度下降,导致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是资源型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解决生产过程带来的环境问题、资源浪费问题,实现资源依赖型向创新发展型转变的重要途径。因
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党和国家对审计要求的不断提高,我国审计机关的审计力量不足与审计任务繁重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难以满足审计目标的实现和审计质量保证的要求,那么如何有效突破困境,提升国家审计质量?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被寄予为破解这一矛盾的重要手段,那么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是否能提升国家审计质量的新动力?地方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能否破解审计任务增加和审计人力资源有限的现实问题?进一步地,不同地区、制
为应对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污染、恶化以及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中国郑重提出了在2030年之前实现碳达峰、力争在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中国作为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大国,积极参与大气治理,落实《巴黎协定》,承担减排责任义不容辞。绿色债券作为中国绿色金融高阶发展的标志性产品,是我国实现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路径,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实体经济转型赋能提供了新路径。本文基于双重红利理
我国正在进入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特征的生态文明新时代,化工行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也正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通过整合延伸化工产品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发展产业集群,成为该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也衍生了许多潜在危险,有效预防和控制化工产业集群企业安全事故的发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数字化应急管理是化工产业集群内企业有效防控安全事故的有利手段,但数字化能力不够、“不会推
数字化转型是企业应对数字经济时代的有效方式,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之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高失败率和必要性,使得学术界和实业界重点关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有效路径。企业面临的主要挑战是缺乏相关的知识和能力,以及对资源和能力的平衡利用和获取。一方面,知识对于理解和制定新的商业模式、投资哪些数字技术产品或服务以及如何使用这些产品或服务都是必要的,知识转移与数字化转型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数字技术加快
高管机会主义减持是高管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利用信息优势或进行信息操纵,减持公司股票从而获取超额收益的行为,这会损害公司和投资者的利益,因此抑制高管机会主义减持一直以来都是资本市场的焦点。年报问询函是监管部门履职、保障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一种创新性事后监管手段,在公司治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年报问询函监管作为非处罚性监管方式,一方面具有一定的信息含量,能够吸引投资者的注意力,促使公司披露更多信息,减
“十四五”时期,中国进入了数字化发展的新阶段,《“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也对中国数字金融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数字金融发展势态良好,作为传统金融与新兴技术实现有机融合的产物,数字金融凭借其“成本低、速度快、覆盖广”的特点,为解决当前金融市场存在的困境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同时也更好的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而数字金融的蓬勃发展则是实
唯有富有竞争力的企业才能行稳致远。提升企业竞争力是构建中国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产业的旺盛、国家的兴衰。供应链金融是帮助企业解决发展困境,提升企业竞争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不二选择。那么,供应链金融能否真正加快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这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不论是企业抑或是金融机构进行数字技术的建设,均能够保障供应链上企业间的信息传递,进一步提高企业融资获得效率,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