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嘉通(Alexander Got1tlieb Baumgarten 1714-1762),德国哲学家、美学家、现代哲学美学的创始人,被誉为“美学之父”。鲍姆嘉通毕生致力于创立美学的工作,他的研究填补了沃尔夫将感性认识排斥在哲学研究之外的漏洞,将作为低级认识阶段的美学置于同作为高级认识的逻辑学同等重要的地位。目前国内有关鲍姆嘉通的译作除了两本中译本和一本英译本的的理论著作外,相关的研究均是单篇的文章。纵观这些研究,学者们大多停留在对美学的概念界定以及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的研究上,对其中美学思想的研究比较薄弱,存在着片面化倾向,未能把握鲍姆嘉通美学思想的全貌,因此也难以阐明其在西方美学史上的显著影响,确定其贡献和局限,揭示其对当下中国美学的启示。本文试图为改变这种局面做出自己的努力:采用逐层深入、层层推进的方法,由外而内地分析背景、厘清概念、理顺关系,力求从鲍姆嘉通美学思想发展的逻辑进程中系统地梳理出他的类理性思维体系,并据此对其在西方美学发展史上的贡献做出较为深入、全面的评价,以期对鲍姆嘉通的美学思想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把握。全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三个方面概括分析了鲍姆嘉通美学思想形成的背景:其一,概述了鲍姆嘉通的人生经历,指出了其美学思想形成的个体成长背景;其二,揭示了其美学思想形成的历史时代背景,阐明了鲍姆嘉通在沃尔夫的理论漏洞下不懈努力形成了自己的美学思想;第三,指明了鲍姆嘉通对作为低级认识的美学价值的肯定,其类理性思维是在对诗性的研究中逐渐总结概括出来的,梳理了鲍姆嘉通美学思想生成的大体逻辑脉络。第二部分概括论析了鲍姆嘉通美学思想的基本内容。本章从四个方面梳理了鲍姆嘉通美学思想的形成脉络:感性谈论的完善、审美之真与审美的可然性、类理性思维的逻辑框架以及类理性思维中的情感和想象表征——第一方面对应诗性的研究,后三个方面对应美学理论的研究。第一方面从主题与秩序、开门见山、以小见大、时间和空间、语言与修辞、情感和意象、惊奇与奇迹、虚构与可信性、生动与诗、描写与完善、诗和画、美学与诗学方面探讨更具诗性的诗所应该具有的美学特点;第二方面从审美之真的范畴、审美虚假的审美阈限、审美可然性的可能性和真实性阈限方面展开,将思维逐渐由诗学中的感性认识层面上升至逻辑层面。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共同构建起鲍姆嘉通美学思想的大厦——类理性思维(第三节),感性认识通过类理性思维的完善过程成为美学思想,类理性思维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过程。第四节主要就鲍姆嘉通的哲学著作《形而上学》中呈现出的与康德哲学思想的相通性,进而对类理性思维中的情感和想象表征给予哲学理路上的溯源,最终通过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一个与感情相关的概念“共感”达致情感与想象的同一。“共感”指的是鉴赏判断具有的一个只通过情感而不通过概念,普遍有效地规定着人们喜欢或者厌恶的主观原则,在这个主观原则的先验判断之下,想象力才能达成协调一致。在鲍姆嘉通类理性思维里援引入康德审美“共感”的概念既是对类理性思维中“情感”与“想象”表征内在特质的纵深探索,又是鲍姆嘉通美学思想对后世美学思想影响维度的一个有力论据。第三部分是对鲍姆嘉通美学思想的影响、评价和启示。影响主要论述鲍姆嘉通美学思想中的“完善”、“情感”、“感性学”与后世美学家及美学理论的内在联系,内容上包括感性学与现象学、感性学与精神分析学、席勒美学中“完善”的双向度转换、马尔库塞的“新感性”等方面。对鲍姆嘉通美学思想的评价主要从贡献与局限两方面展开:贡献主要体现在鲍姆嘉通对美学学科的建立、类理性思维体系的构建以及对后世美学家的美学思想的影响;局限主要体现在研究文献的相对匮乏、随想录式的记录模式导致的内在逻辑的不连贯性以及诗学思想中援引材料的单一。鲍姆嘉通美学思想的启示从两个维度展开:一是探讨如何在审美中“审”作为美之反面的“丑”,内容包括从哲学、诗学和美学中探究到的艺术中的丑以及如何通过“崇高”拯救丑;二是论述工业社会与当代美学的历史使命,分别从中国哲学与美学的溯源、工业社会的美学品格、艺术的批判功能和对自由的追求三方面探讨工业社会中商品与艺术品的区别以及如何培养真正的审美鉴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