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对TA1板自冲铆接性能的影响

来源 :华东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wei055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汽车轻量化技术的发展,轻金属材料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逐渐增多,钛及钛合金由于轻质高强、耐腐蚀的优异性能而受到学者的关注。工业纯钛在室温下的硬度较高,学者通过加热的方式对其进行自冲铆接,这种改变铆接温度的方法使得原本较难铆接的板料得以成功铆接,大大拓展了自冲铆接的应用范围。本文通过铆接前预加热和铆接后感应加热两种方式进行实验,探索温度对工业纯钛TA1板自冲铆接的力学性能、成形质量、失效形式的影响。(1)在预加热温度20℃-150℃范围对TA1同种材料进行自冲铆接,将所得的接头进行静态拉伸试验,得出载荷位移曲线和能量吸收值,切割出接头的横截面,测量成形截面的尺寸参数,对接头的断裂失效形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预加热温度的上升,TA1同种材料接头的最大载荷和最大位移均下降,成形截面的底厚产生一种逐渐降低的趋势,接头从铆钉倾斜变形的拉出失效逐渐转变为铆钉变形程度较小的拔出失效。(2)选取20℃、100℃、150℃三种预加热温度,对TA1、5052异种材料采用钛/铝、铝/钛两种组合进行自冲铆接,对接头进行静态拉伸试验,得出载荷位移曲线和能量吸收值,观察测量截面的尺寸,分析断裂失效的形式。结果表明:在同一温度下,TA1+5052的接头的最大载荷明显高于5052+TA1,但两者的最大位移差距不明显。两种不同组合的自冲铆接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成形截面,随着预加热温度的提高,两种接头的最大载荷逐渐降低,最大位移变化不明显,成形截面的底厚产生一种逐渐降低的趋势,接头断裂失效的形式不变。(3)采用Simufact软件对预加热温度20℃、100℃、150℃下的TA1板料自冲铆接成形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出了自冲铆接过程的等效应力云图,对比了数值模拟的接头截面和实际实验的接头截面。结果表明:随着预加热温度的提高,数值模拟的自冲铆接的最大等效应力逐渐减低,成形截面的底厚和内锁长度逐渐降低。(4)选取20℃、600℃、850℃三种温度进行工业纯钛TA1铆接后的感应加热,对各种接头进行拉伸试验,对板料和铆钉进行金相试验、扫描电镜分析,对接头的断裂失效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室温20℃下的接头相比,600℃接头最大载荷和最大位移均明显下降,850℃接头的最大载荷小幅升高,铆钉经过加热后塑性增强,拉伸时由瞬间拉断失效转变为缓慢变形失效,失效的最大位移明显提高。(5)对室温自冲铆接、铆接前预加热、铆接后感应加热的三种接头进行疲劳试验,分析断裂的失效形式,采用超声波C扫描对断裂部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同一载荷水平下,不同工艺下的自冲接头的疲劳寿命变化不明显;随着载荷水平的提高,接头的疲劳寿命逐渐降低。各种工艺的疲劳断裂主要有铆钉断裂、下板裂纹、上板裂纹三种基本形式。
其他文献
深圳市在进行大规模基础建设的同时,也导致大量工程隐患问题埋于地下。统计表明,地下管道渗漏而引起的土体渗流侵蚀现象是诱发地下空洞出现以及土层结构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威兰胶是由革兰氏阴性菌Alcaligenes sp.分泌的一种新型胞外多糖,由于其具有优良的稳定性、剪切稀释性、增稠性、悬浮性和乳化性,在建筑、石油开采和印染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
我国西部鄂尔多斯地区白垩系地层广泛分布X型共轭裂隙,裂隙的存在使得该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变得十分复杂,矿业建井开挖扰动引起地下水平衡遭到破坏,使得地下水在岩体及裂隙岩体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更需要发挥市场在资源有效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中国经济已步入“新常态”,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以及经济制度的改革完善成为未来经济增
随着铁路事业迅速发展,人们对轨道的平顺性、稳定性、耐久性有更加严格的规定。特别是桥梁、隧道等刚性基础上的有砟轨道,由于轨道的刚度过大、轨道结构弹性不足,从而会影响
随着工业社会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提升与转型,科技升级、生活设施日益完善以及社会环境转变的同时,科技泛滥、欲望贪婪以及人过度的自我消耗愈演愈烈,这种过度的、不均衡的
随着中国越来越多自贸区的建立、2018年首届进博会在上海的成功举办、更多自主减税降费措施的出台,中国贸易自由化的步伐逐步加快并不断向纵深发展。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
云存储是云计算技术发展中的一个关键技术。用户通过按需付费的方式,便可尽情地享受远程云平台所提供的各种存储服务。然而该模式中的数据安全问题一直是用户的顾虑所在,也是
硫改性硅酸铁锂(Li2FeSi03S)能够解决硅酸铁锂(Li2FeSi04)中第二个锂离子脱/嵌时的工作电压过高及体积变化率过大的问题,从而实现第二个锂离子的脱嵌,有希望达到330mAh/g的理
碱性交换膜燃料电池(AEMFC)因可以使用非贵金属催化剂,可降低中低温燃料电池成本,因而在过去的十多年引起了极大关注。但是,其关键部件之一—阴离子交换膜(AEM),仍然面临着电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