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时期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援助研究(1960-1978)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njdxyz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重点探讨1960年到1978年间,参与全球冷战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如何通过规划和实施涵盖军事、工交基础设施、农业、教育和医疗五个领域的一系列援助项目,力图在制度和观念层面上以自身民族国家解放和社会经济重建经验影响非殖民化进程中的非洲国家。文章主体共分六个部分。第一章分析冷战背景下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援助政策的演变脉络。第二章探讨中国对非洲国家的军事援助,以中国军事专家培训赞比亚国防军为案例,分析中国军事专家如何在非洲利用毛泽东军事思想将非洲国家的“资本主义军队”改造成“人民军队”。第三章叙述的重心是中国如何在对非洲国家的工业、交通成套项目的援建中实践和传授自身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大庆”经验,并以此让非洲国家工业发展实现“多快好省”和“自力更生”,重点分析的案例是坦赞铁路。第四章关注1960年代到1970年代中国对非洲国家的农业援助,并以1970年代顶替台湾在非农耕队为个案,考察中国通过农业援助力图将大寨农业模式移植到非洲的过程及结果。第五章探讨中国对非洲国家实行的教育援助,重点围绕中国培训非洲留学生和实习生的过程和结果展开论述,并以此检视毛泽东教育模式在非洲学生身上的成败及其原因。第六章的内容集中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通过派遣医疗队对非洲国家进行的医疗援助,中国医疗队通过派遣赤脚医生、设点、巡回医疗、宣传毛泽东思想、培训当地医生等方式实践了以社会主义合作医疗为基础的“革命卫生道路”,但最终的结果喜忧参半。中国对非援助的行为与通常所定义的发展援助有很大的区别。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参与全球冷战的诸多对外政策行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非援助行为不仅是中国所执行的国际反帝反修统一战线的政策工具,它还具备了输出自身社会经济发展道路这一冷战行为特征。输出中国的政治、经济乃至军事发展模式、并扩大中国在非洲的政治影响,让非洲国家学习中国的道路,以此巩固中共在国内的执政合法性并与美苏等冷战对手在非洲进行角逐,乃是中国对非援助中的核心利益。中国对非援助因此构成了有关冷战时期大国在第三世界地区的干涉和活动的历史叙述的重要内容。中国关于自身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经验并未最终被非洲国家接受和实践,其背后原因是复杂的,既有政治、国际关系因素造成的阻碍,也有社会制度、种族、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
其他文献
赔礼道歉责任主要适用于人身权受侵害的情形。只有自然人才可以请求赔礼道歉,并且须明确提出这一诉讼请求。加害人的过错是一个适用条件,但是并非必须达到严重的程度。侵权后
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语言中含有丰富的文化信息,文化信息也需要通过言语行为表现。在宏观上,本文研究的是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在微观上,本文是对文化语境中,语言所含有的文化
目的:对心宝丸联合比索洛尔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方法:选取从2012年4月到2014年4月收治的100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将所有患者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各50
F.S.菲茨杰拉德是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也是20世纪最伟大的英语作家之一,他的著作《了不起的盖茨比》已经成为不朽的经典。本研究试图借助20世纪西方空间理论,从城市
本研究通过对福州市特色水果橄榄、李果、青梅、福橘等的主要生产地进行走访调查,咨询和收集相关的数据资料和生产情况。分析特色果业生产的现状、优势、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以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选择2008年5月-2012年5月医院收治的96例SLE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感染部位及病原菌分布进行
随着福州市农业经济快速的发展,居民消费水平的上涨,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呈现大量化、多样化、优质化和动态化的趋势,农产品市场的竞争也已经演变成为农产品供应链之间的竞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不变的军魂,也是其与外军截然不同之处。政治委员制度,作为军队政治工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党的委员会制度和政治机关制度相融合
以产业区为依托的卫星区域自建设以来得到了高速发展,并成为我国区域发展最活跃的增长点之一。与此同时,地方化和全球化间的博弈,使得以产业区为代表的区域发展成为经济地理
本文给出具有 m(2■m)阶循环子群的4m有限群的一个完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