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骨髓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其起病及进展是由于造血干/祖细胞形成优势恶性克隆而发病,本病生物学特征和发病机制是复杂的,造血微环境与造血细胞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参与其无效造血过程,作为造血微环境关键组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类似的遗传易感性及受损因素,其克隆是否受累,并藉此影响微环境生理功能导致调控造血异常而发病及进展,本研究通过建立MDS患者及正常对照的贴壁培养体系,体外分离扩增BMSC,初步评价MDS患者BMSC的生物学特征,包括形态学、免疫学表型及培养特征,并对分离所得BMSC细胞遗传学特征进行分析,为BMSC是否参与MDS发病提供论据。方法:收集我院血液科连续收治初诊的22例MDS患者作为试验组及7例正常体检者作为对照,建立贴壁培养体系,分离扩增BMSC,根据形态学特征及流式细胞仪检测表面抗原进行鉴定,初步分析MDS的BMSC的培养及细胞特征。进一步通过同时对造血细胞和BMSC进行胰酶-Giemsa技术(GTG)显带。根据ISCN(2005)要求,进行核型分析,并比较两者间的细胞遗传学特征。结果:本研究组成功建立了体外培养分离扩增体系,经光镜、细胞化学染色流式细胞仪鉴定,证实MDS的BMSC具有典型的细长纺锤形的形态学特征及表达CD29,CD73,CD90反之不表达CD34,CD45,ALP非造血细胞的抗原特征,并初步评价其细胞培养特征显示其体外细胞扩增传代时间,细胞所获中期分裂相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差异。明确了MDS患者BMSC也存在细胞遗传学畸变(64%),以染色体物质不平衡畸变多见,尤其是缺失多见(92%),其中克隆性缺失7例,占50%。并发现高比例的随机丢失,不排除是其遗传学不稳定性的特征。HC与BMSC间没有出现完全一致的畸变类型,HC正常核型的患者同样也可存在畸变3例(33%)显著低于异常核型患者比例(92%)。结论:MDS患者BMSC具有典型的细长纺锤形的形态学特征及抗原特征,MDS患者BMSC体外增生及分裂增殖能力与正常对照无异。但存在细胞遗传学畸变。染色体物质不平衡畸变可能是其遗传学不稳定的标记,非造血起源的BMSC显示有别于HC的畸变类型,提示两者遗传易感性相似但不完全相同。研究结果可间接的反应MDS患者BMSC存在功能性改变,尽管BMSC的染色体畸变可能没有直接影响MDS克隆染色体畸变的类型,但是毋容置疑其在MDS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BMSC显示的染色体畸变提示了其增强了MDS患者的遗传易感性及BMSC在MDS发病机制中潜在作用,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该疾病生物学特征,为MDS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