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感染状态下(慢性根尖周炎、慢性牙周炎、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根管内细菌定植的情况与相互间的差异。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7例样本,A组为慢性根尖周炎患牙(10例),B组为慢性牙周炎患牙(10例),C组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患牙(7例)。采用组织学Brown&Brenn染色法与扫描电镜(SEM)相结合的方法对纳入样本进行超微结构观察,将新鲜拔除的患牙沿牙长轴近远中向劈为两半,一半做组织学切片,采用Brown&Brenn染色观察,另一半做扫描电镜观察。结果:组织切片细菌染色显示,慢性根尖周炎、慢性牙周炎以及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根管冠1/3、根尖1/3牙本质小管内侧细菌定植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异(P <0.05)。其中,A组细菌侵入牙本质小管深度为100-1100μm,主要集中在根尖1/3段;B组细菌可侵入牙本质小管深度为50-700μm,根冠1/3段最为严重;C组仅观察到少量细菌侵入牙本质小管内侧,深度为40-100μm。扫描电镜结果显示,A组可见大量球菌、杆菌镶嵌于无定形的基质中,以生物膜的形式附着于根管壁,或侵入牙本质小管内,或分布于管间牙本质上;B组可见细菌簇集成团或散在分布于牙根表面暴露的牙本质小管开口处;C组可见大量的球菌、杆菌侵入牙本质小管内侧,同时分布于管间牙本质上,牙本质小管内胶原纤维排列错杂。结论:不同感染状态下牙本质小管内细菌定植情况存在差异,慢性根尖周炎患牙根管细菌定植阳性率最高,主要集中在根尖1/3段,并以生物膜的形式存在,形成了感染难以清除的区域;慢性牙周炎患牙细菌定植主要集中在根冠1/3牙本质小管外侧,通过牙本质小管对牙髓组织产生影响;牙周牙髓联合病变牙本质小管内定植的细菌对其发生发展过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临床治疗中不仅要控制牙周组织感染,牙髓组织的感染控制也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