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环境变化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环境演变研究载体也不断拓展,湖泊沉积物逐渐成为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载体之一。为了研究滇池环境演变的过程及环境恶化原因,本研究通过对滇池以南东大河流域湖滨湿地上游沉积物有机质来源的探索,重建该区域近140年来的环境演变过程。本文首先利用天然放射性核素210Pbex对研究区域样品进行年代序列的确定,在定年的基础上,采用多种环境代用指标联合示踪了滇池东大河流域近140年来的环境演变状况。采用的代用指标主要有总有机碳(TOC)、总氮(TN),正构烷烃及其单体碳同位素(δ13C)以及粒度分析。TOC和TN浓度反应了研究区域在历史过程中营养盐的变化情况,指示了有机质输入量的变化。类脂生物标志物的加入,使得研究更进一步。本文借助正构烷烃及其碳同位素的分布特征来进一步识别沉积物中有机质的来源,较为深入地探讨了研究区域生态环境演变过程,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分析滇池近年来富营养化现象以及生态环境恶劣的原因提供了数据支持,本研究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沉积物样品根据210pbex定年结果得出其年代跨度为1862~2012年,沉积速率为0.62cm/a。沉积速率随着年代的变迁而变化,结合特定的历史事件,说明研究区域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2)随着深度的增加,TOC和TN浓度显著减少,1990年代以来,即水体富营养化阶段以来,TOC和TN浓度指示了沉积物中有机质大量输入的现象,反应了研究区域环境退化的现状。粒度的分布特征表面,研究区域的气候恶化,降水量处于持续降低状态,沉积环境相对稳定。(3)正构烷烃碳分子组合特征表明:水体沉积物中检出的正构烷烃组成整体上呈现出类似的特征:碳数分布范围为C15-C33,主峰大多为C31,总体以高碳数的正构烷烃为主;在C25-C33范围内呈现出显著的奇碳优势。正构烷烃碳代用指标(C27+C29)/2C3,指示沉积物中有机质主要是水生植物及陆生高等植物共同输入贡献,其中草本植物的贡献占主导地位。Pr/Ph指标整体上呈现增大的趋势,且>1,指示了库区长期处于氧化环境状态,说明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较快,水域面积减少速度快。(4)借助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含量,通过二元模式计算结果可以看出1870年代至今,滇池东大河流域湖滨湿地附近C3植物为其主要碳源,且C3植物贡献量随着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的影响,经历了逐渐升高,然后又降低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