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均等化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6年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提出教育要均等化发展以来,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以及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提出教育优先发展,均等发展。虽然我国政府在加大投入,加快教育发展,推进教育均等化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鉴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以及政策和社会文化的影响,教育不均等问题仍然存在,因此,研究省级政府现阶段教育均等化的实现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进行研究,首先对教育公平、二元教育结构、公共产品理论、新公共服务等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了研究,并通过我国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和政府关于教育政策历史演变、传统的社会文化观念等分析了造成山西省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差异化的根本原因。与此同时,本文通过实证研究,选取了山西省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市,查阅其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师资水平和办学条件等方面的数据,并依据教育公平理论从教育起点均等、教育过程均等、教育结果均等三个维度对城乡、校际和区域之间教育差异性进行了统计分析和比较研究。其中,教育起点主要参考了入学率指标,教育过程主要参考了生均教育经费、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生均图书数、生师比、教师学历合格率、教师职称结构、校长学历合格率、校长职称结构等评价指标体系,教育结果主要参考了毕业率、升学率和辍学率等指标。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分别找出了山西省造成基本教育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问题及原因,并基于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