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研究——以湖南农村为例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iqianze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政府越来越重视“三农”问题。“三农”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然而目前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相对滞后,农村潜藏较大的金融风险,与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服务要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在此背景下,如何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提高农村金融资产质量,化解农村金融风险,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   金融生态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而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问题目前仍是国内外的研究空白,也没有统一的界定。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本文的研究实际,本文对农村金融生态及其环境的概念进行明确:农村金融生态是由农村金融生态主体和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组成的动态系统;农村金融生态主体是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是农村金融生态主体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环境,由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农民、农村企业和农村政府等)行为,农村金融决策与监管机构行为,以及农村经济、社会、法制、文化、习俗等制度和传统因素构成。本文试图以生态学、经济学理论和现代计量方法为基础,初步构建一个用以分析中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范式,为全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提供理论参考。同时通过理论与实证研究,正确评价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找出影响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原因,并提出应对之策,以化解农村金融风险,提高农村金融资产质量,这对于尽快解决“三农”问题,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遵从从理论到实践的研究路径。在明确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含义的基础上,本文运用金融发展理论、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经济金融理论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诠释,为本文的研究建立理论支撑。同时,对我国农村金融现实状况进行剖析,反映农村金融存在的结构性、功能性、制度性缺陷,暴露潜藏的金融风险,以凸显研究农村金融环境问题的现实紧迫;以及对农村区域差异进行客观描述,这些差异体现在:农村区域间存在的农村区位与交通条件的差异、区域文化传统差异、农村非农化进程和模式的区域差异、区域发展战略非均衡性、现行体制下农村县域各级政府行为差异、农村地区金融发展程度差异等六个主要方面,这也是构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现实基础。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研究的重点之一是对其进行评价,而评价的前提是对其进行客观、科学的描述。本文以湖南86个县域为研究样本,从农村经济基础、农村金融发展、农村社会诚信、农村法制环境、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农村社会保障六个方面遴选出72个定量和定性指标来描述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本文的理论分析和指标描述是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实证研究的基础。实证中本文先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湖南86个农村县域的金融资产质量进行排序,然后运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湖南辖内86个农村县域金融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评价,以及利用回归模型探讨金融生态环境与金融资产质量之间的关系,并分析湖南不同区域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差异的形成原因。文章最后针对前文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结果提出系列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对策措施。   本文的主要结论是:(1)信贷资产质量的高低是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好坏的直接体现。信贷资产不良率是农村金融资产质量的构成主体,其贡献率达到了86.8[%]。(2)在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六个主要构成要素中,农村经济基础和农村法制环境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贡献率最大,两者之和超过了53[%];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村社会诚信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贡献率居于次要地位,两者之和为31[%];而农村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和农村社会保障的贡献率最低,两者之和不超过16[%]。(3)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与农村金融资产质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综合分值每提高1个单位,农村金融资产质量就要提高20.79个单位。(4)从湖南的情况来看,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正是导致各县域之间金融风险差异巨大的根本原因。本文只有从发展农村经济和发展农村金融市场、完善农村法制环境、加快农村社会信用和社会保障机制建设,以及转换政府职能等方面多管齐下,才能有效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促进农村金融资源有序流动、资金良性循环、信息传递畅通和风险有效防范,实现农村经济和金融的良性互动和双赢。
其他文献
通过分析某矿9煤层已采区相对瓦斯涌出量与各地质因素之间的关系,用数量化理论Ⅰ对影响瓦斯涌出量的因素进行筛选,建立预测方程,对未采区进行了瓦斯涌出量预测.对于指导矿井
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制定过程中,根据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和工业结构现状,选择和确定一定时期内区域发展的优势产业,对于设计和调整未来区域产业结构转换目标,实现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