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第一章对业绩评价的重要性和相关理论进行了简单介绍,指出该文主要研究思路.第二章和的第三章介绍了国外和国内对业绩评价方面研究的主要成果并进行评析.大致划分为:第一阶段是成本指标为主的评价模式,第二阶段是财务指标为主的业绩评价模式,第三阶段是综合评价指标的评价模式.并对各种业绩评价模式进行了评价,分析各自的优缺点,尤其是对财务指标模式和综合指标模式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重点介绍了平衡记分卡和经济增加值两种将业绩评价和业绩管理有机结合起来的评价模式.将国内业绩考核大致分为两个阶段:改革开放初期(1980-1995)和《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阶段,并且对改革开放初期进一步分解为从重视总量指标考核到比率指标考核、实物考核到利益考核的发展过程.对《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进行了全面剖析,并对理论界其他的评价方法进行了汇总介绍,主要包括国资委针对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上市公司评价系统和其他理论研究成果.这两章为作者的观点提供了架构和内容.第四章在对业绩评价要素进行理论结合实践分析后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尤其是在评价指标的选择上借鉴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具体指标给出了可供选用的范围;非财务指标中对员工的生产安全进行了强调,将环境评价指标进行单独列示.第四章是本文的主要部分,从业绩评价系统主要要素的理论分析入手,逐一进行了详细分析.在业绩评价主体中,介绍了利益相关者和股东两种评价主体理论的应用条件;结合中国企业内外部经营环境综合分析的基础,认为采用大股东为主的评价主体,并且在评价指标的选择中采用一些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键指标较好.业绩评价客体界定为经营者业绩评价,与企业业绩评价的主要区别在于所选择的评价指标和其他相关因素内容的分析,评价经营者业绩时要注意对经营者不可控制因素进行剔除.资本的"逐利性"和经营者对所有者权益目标的偏离是进行业绩评价的重要原因,所有者处于信息劣势的地位决定了其能够主动对经营业绩进行评价.国有企业的部分经营者在对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作了很大贡献的情况下却没有取得很好的回报,"59岁现象"的存在也要求对经营者建立很好的激励制度,对经营者进行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不同的业绩评价标准会对同一业绩形成不同的评价结果,如果选择不当的评价标准会使业绩评价产生负面效应,评价主体要在历史标准、预算标准、公认标准、行业标准、竞争对手标准、标杆瞄准和业绩标准矩阵中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