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学对于高血压病因病机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历代医家见仁见智,各有侧重,风火痰瘀虚,均有论及。近年来不少医家强调瘀血、热毒在高血压病中的作用。瘀血和邪热,可以互为因果,搏结为患,形成瘀热,从而成为许多外感内伤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础。本文从理论研究方面对瘀热与高血压病的关系作了进一步的阐述,通过临床研究探讨了高血压病瘀热证的临床特征和病理学基础。通过对古今大量文献的分析、综合,得出如下结论:瘀热是高血压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病理改变,在肝肾阴阳失调的基础上,高血压病既有火热内生波及血分,博血为瘀之病理改变,又可出现瘀血形成,郁久化热之变。瘀热形成后,积久成毒,又会阻滞于脏腑经络,进一步加重脏腑的功能失调或致生他变。因此,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法是高血压病主要治法之一。现代医学认为,高血压病可能有多种发病因素和复杂的发病机制所致。大量临床及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胰岛素抵抗(IR)通过多种机制参与了高血压病的发生及其靶器官的损害。同时,高血压病与炎症的关系也逐渐得到重视。研究发现高血压病病人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等炎性因子明显升高,且呈高度相关,证实高血压病是一个低度的炎症状态性疾病。炎性因子与IR共同作用,促进了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目前从中医学角度分析高血压病IR、炎症反应的病因病机,寻求最佳治疗途径,己成为提高高血压病防治水平的关键性中医理论课题。近年来,大多数中医学者认为IR与瘀血、痰浊、热毒伤阴等密切相关,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法治疗IR有一定临床效果,而炎症反应也多从热毒论治,提示高血压病瘀热证可能与IR、炎性因子有一定的相关性。研究目的:通过对瘀热理论的深入研究,揭示瘀热在高血压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临床研究旨在探讨高血压病瘀热证的临床特征和病理学基础,为瘀热证的辨治提供科学依据。(1)通过观察高血压病瘀热证患者年龄、病程、体重指数、血脂、危险分层及并发的临床情况等指标与非瘀热证患者比较,分析高血压病瘀热证的临床特征;(2)通过检测高血压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探讨高血压病IR与炎性因子之间的关系;(3)通过高血压病瘀热证与非瘀热证两组ISI、TNF—α、IL-6、CRP等指标比较,探讨高血压病瘀热证与IR、炎性因子之间的关系,以进一步阐明高血压病瘀热证的病理生理学基础。研究方法:将80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瘀热证组和非瘀热证组,同时20例健康体检者设为正常对照。所有观察对象检测身高、体重、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IL-6、TNF—α、CRP等指标,计算体重指数(BMI)、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研究结果:(1)瘀热证组在病程、BMI、血脂水平(TC、TG、LDL-C)、危险分层、并存临床情况等方面与非瘀热证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2)高血压病组FINS、IL-6、TNF—α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ISI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有显著差异;两组CRP相比,P〉0.05,无明显差异;ISI与IL-6、TNF—α、BMI、TC、TG、LDL-C均呈负相关(P〈0.05),有显著差异。(3)瘀热证组IL-6、TNF—α值显著高于非瘀热证组(P〈0.01),瘀热证组ISI显著低于非瘀热证组(P〈0.01),两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结论:(1)瘀热证可以存在于多数高血压病患者中,与病程、BMI、血脂水平(TC、TG、LDL-C)及高血压危险分层有关,并与高血压病靶器官损害、并存之临床情况包括颈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梗塞、脑出血关系密切。(2)部分高血压病患者合并IR:而且高血压病患者存在亚临床炎症状态,伴有炎性因子IL-6、TNF—α的升高;高血压病IR与IL-6、TNF—α、BMI、TC、TG、LDL-C等均有关。(3)IR、炎症反应可能为高血压病瘀热证病理生理主要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