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技术发展至今,主要经历了传统荧光OLED、有机金属配合物磷光OLED以及热活化延迟荧光(Thermally activated delayed fluorescence,TADF)OLED三个时代。其中TADF-OLED能够在不引入重金属原子的情况下,实现75%的第一激发三重态(T1)电致激子到第一激发单重态(S1)的反向系间窜越(Reverse intersystem crossing,RISC),理论上可实现100%激子参与荧光发射,被誉为前景光明的“第三代”OLED。此外,纯有机室温磷光(Purely organic room temperature phosphorescence,PORTP)材料能够实现T1态激子到基态(S0)的辐射跃迁,产生长寿命磷光。基于该特殊发光机理,PORTP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光电领域和生物化学领域。在论文的第一章,我们介绍了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发展以及有机发光材料的种类,概述了TADF和PORTP的发光机理。根据不同电子受体、不同发光光色(红光、绿光和蓝光)对TADF材料展开评述。以及对不同类型的PORTP材料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述。并提出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和设计思路。在论文的第二章,我们设计合成了四个分别用苯并呋喃、苯并噻吩以及苯并砜基修饰的二苯甲酮衍生物电子受体,并组合以咔唑、3,6-二-叔丁基咔唑和二苯胺等电子给体合成四个电子给体-电子受体(Electron donor-electron accepter,D-A)型分子:DBTBZCz、DBTBZtCz、DBFBZDPA和DPSZCz。通过理论计算、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以及瞬态/稳态发射光谱评估其光致发光性质。通过TGA/DSC评估其热稳定性以及循环伏安法测量其分子前线轨道能级。我们发现DBTBZCz和DBTBZtCz具有最小的单重态–三重态能级差,表现出显著的TADF效应。DBTBZCz和DBTBZtCz的电致发光性能研究表明:二者以20 wt%浓度摻杂在DPEPO中的器件性能最优。器件的最大电流效率分别为5.32 cd·A-1和8.6 cd·A-1;最大电源效率分别为2.39 lm·W-1和5.0 lm·W-1;最大EQE分别为3.04%和6.49%。在论文的第三章,我们基于二苯甲酮和二苯并呋喃设计合成了DBFBZF和DBFBZBr。通过理论计算、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以及瞬态/稳态发射光谱评估其光致发光性质。通过测定二苯甲酮、二苯并呋喃、DBFBZF以及DBFBZBr的2-甲基-四氢呋喃溶液在77 K的光致发光光谱,我们发现DBFBZF和DBFBZBr的三重态能级以及磷光寿命主要被三重态能级较低的二苯甲酮主导。此外,DBFBZF和DBFBZBr在室温条件以及溶液状态下几乎不发光。而在晶体粉末状态下发射来自不同三重态的双磷光:包括来自材料T2态的短波长(450 nm460nm)磷光Phos.2,其寿命约为1.533 ms和1.088 ms;以及来自材料T1态的长波长(520 nm560 nm)磷光Phos.1,寿命约170ms和75 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