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自改革开放后,经历了深刻的经济变革和显着的经济发展。无论是国民生产总值还是人均收入都有了大幅增加,国民物质生活水平也大幅提高。当基本的物质生活已经不再是困扰大多数人的问题之后,精神层面的“幸福”问题开始成为被大家关注的焦点。但是令人担忧的是,中国居民的幸福感似乎并没有伴随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国民收入的增加而有同步地提升,相反还出现了下降趋势。这与经济发展所取得的物质成就形成强烈反差。当一国或者一个地区的人均收入上升时,居民的平均幸福感却没有相应地同步提升,这一现象被称为“Easterlin悖论”或者“幸福悖论”。经济发展与公共政策的最终目标都在于提升国民的幸福。“幸福悖论”现象先是在一些西方国家被证实存在,在之后的几十年中,这一现象引起国外经济学界对幸福问题强烈的研究兴趣,并由此形成了新的经济学研究分支——幸福经济学。国外学者在该研究上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该学科已经成为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分支。相比之下,国内经济学家对有关居民幸福感问题的研究并不多。本文对影响我国居民幸福感水平的一些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尤其关注居民收入对幸福感的影响。试图为我国“幸福悖论”问题的研究增加一些素材。做为对居民幸福问题研究的基础,本文首先对幸福的概念进行了介绍。在本文中,幸福指的是个人主观幸福感,这是大多数学者在研究幸福问题时所采用的定义。接下来本文介绍了“幸福悖论”现象,和由此引发的幸福经济学研究。通过对我国居民幸福数据进行时间序列上的分析后发现,我国目前也存在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存在的“幸福悖论”现象。可见,对该问题的研究需要引起学者的关注,期望研究结果可以为我国经济发展方针和社会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意见。接下来,本文采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项目发布的最新调查数据,对影响我国居民幸福感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尤其关注居民收入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这对我国“幸福悖论”问题的研究可以提供一些素材。本文对影响居民幸福感水平的实证研究表明:收入因素(无论是居民个人收入还是家庭总收入)对我国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在统计上是显着的,但是影响程度并不明显。而且,收入与幸福感之间存在倒“U”型的关系,在收入水平达到某临界水平之前,收入增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居民的幸福感;但是在达到该临界水平之后,收入的继续增加无法使居民幸福感水平进一步提升,相反还可能使其幸福感水平下降。由此可见,对于不同收入水平的群体来说,增加收入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并不相同。通过对我国数据的实证研究,可以了解我国居民幸福感水平的变化规律,可以对“幸福悖论”现象作出更加符合我国国情的解答,并由此可以对我国社会公共政策的制定得出一些重要启示。虽然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在逐步提高,但是在世界范围内比较仍然是偏低的。我国应该继续关注经济发展并努力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提高居民幸福感来说仍然是有帮助的;在收入达到临界水平之后,收入的继续增加无法对居民幸福感水平的提升产生有效的帮助,此时政府可以重点关注低收入群体的增收问题,可以关注其他可以更有效地提升居民幸福感水平的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做出相应的政策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