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简称“一带一路”,“一带一路”不仅仅是一项经济方案,其发展建设的过程也是建构中国国家形象的过程。一个国家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个国家的传播力、影响力以及其对国际话语权的掌握,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以往“西强我弱”的传播格局使得我国的国家形象完全被掌握在国外主流媒体的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国外民众对我国国家形象的曲解和误读,“中国威胁论”的言论不绝于耳,“妖魔化中国”的现象屡见不鲜。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要塑造我国”大国形象“的时代内容,结合其关于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论述,国家形象建构不仅要走出去,更要走上去,达到从一维到多维的高水平传播格局,由此点、面、体的纵横铺设才能全面开启国家形象建构的新阶段,展现生动、多彩的中国。本文是以《中国日报》关于“一带一路”的报道为研究样本,以2013年秋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中首次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为起点,截止到2019年12月最后一篇关于“一带一路”的报道,共计6年零4个月,时间跨度较大。从发表日期、版面分布、原创与否、报道体裁、文章标题、主题和配文运用等多个方面对样本进行统计,运用文献分析法、定量分析法以及比较分析法,在定量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对《中国日报》的报道维度、报道倾向性、报道特点以及其建构的多维国家形象进行解读,分析《中国日报》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如何构建中国国家形象。《中国日报》在“一带一路”报道倾向性上,版面上头版比重加大;地理范围上呈现为由中心(中央)向四周(地方)发散的倾向;内容上议题不断丰富;情感上则是倾向于严肃客观积极的态度;在配图上也倾向于加大图片比重,种类更加多元。《中国日报》在“一带一路”报道的特点上表现为善于运用积极的话语建设,建构开放和谐的“一带一路”发展图景;在面对谣言时,理性合理分析,寻求多方证据和观点,点对点借力打力;多层次、多角度引用国内外知名学者的评论是“一带一路”相关报道的又一特点;突出文化渊源、强调文化软实力是“一带一路”相关报道的突出特点,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对“文明大国”的建设要求;此外《中国日报》分别开设了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的外事访问专栏“Xi’s visit”和“Li’s visit”,重视国家领导人和政府的形象建设,这是其他媒体不曾涉及的。总而言之,《中国日报》在“一带一路”的相关报道中,展现了一个独立自主的政治开明形象、开放包容的经济互利形象、以人为本的文化自信形象、一以贯之的外交和平形象以及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多维形象。作者对《中国日报》“一带一路”相关报道的创新报道和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创新性体现在主题多元、文化自信的表达以及在重大事件中的核心报道机制。问题分析则表现为报道来源的单一、官方色彩浓重以及转载量的减少上。本研究基于对国家形象的“自建”和国际传播知识的结合,以严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一带一路”相关报道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和理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