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留养资送”制度是清代救济灾民的一项荒政常设制度,主要是帮助流亡在外的饥民,为他们提供临时的栖身之所和食物等方面的保障,并补助路费送他们返回原籍。乾隆初年,实行“仁政”,把“回复三代”作为执政理想,关注广大民众的生计问题,这项制度力行过一段时期。乾隆帝要求官员悉心安置流民,并将他们不加区别地资送回籍,给予了贫苦流离的灾民不小的恩泽。
但是朝廷很快就发现,在留养资送制度的实行中,有不少问题涌现出来。国家有“留养资送”之例,良好初衷却反被利用,一些偷惰游荡之人逐利而出:冒充受灾流民,灾民双重领赈(在家乡领取救济粮食,又外出获得资送银钱),甚至辗转反复出境,以图得到官府的收养和资送路费。对于种种弊端,朝廷在不断地调整政策,加强管理,以期解决这些问题,使实在贫苦流民得以实惠。
即使存在诸多问题,乾隆帝也没有立即放弃这项养民政策。在乾隆七年上下两江水灾、乾隆八年直隶旱灾这两次大灾之中,留养资送制度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政府对流民进行了慷慨的救助,可谓不计代价。但同时“留养资送”的弊病也进一步暴露。朝廷处于两难境地,乾隆帝的政策也几度摇摆。
终于在乾隆十三年,皇帝颁布谕旨,宣布废除了这项制度。而后除了实系被灾严重地区的老幼废疾之人,可以得到酌情抚恤,其余人都不在帮助之列了。
目前有研究认为乾隆十三年朝廷是有意编造籍口来废止这项福利救济政策;其实在原因归结于米价腾贵引起的社会动荡,以及乾隆十三年的财政紧张。本论文对此种观点持怀疑态度。梳理乾隆初政关于办理流民事宜的材料,可以看出皇帝和官员很早就发现了其中的弊端,早有反思争议和调整徘徊。在问题始终得不到妥善解决的情况下,才废除了这项制度。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留养资送制度的废除处在乾隆十三年这一非同寻常的多事之年,它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在诸项不如意之事的催化下,发生了政府大政策的收敛,其中最大的莫过于粮政事件的反思和终止。本论文认为留养资送制度的废除属于粮政事件之一,属于乾隆十三年政府政策收敛中的一环。它的废除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对粮政努力反思的同时,乾隆帝也对政府在养民中的角色进行了思考。这种反思曾在乾隆初政时期经历过一个阶段,恰是朝廷在留养资送制度上发生政策摇摆的同时。终于在乾隆十三年事情走向了收束,这一年成为他执政生涯的一个顿挫点。这次事件的真正含义,在于政府角色的深刻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