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一种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的慢性肠道综合征,而没有肠道组织学改变和生化异常,属于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郭敏等[4]人用福氏志贺氏痢疾杆菌给大鼠灌胃制造感染后肠功能紊乱模型,模拟人类PI-IBS的发病过程。有研究表明[6, 8],肠道局部炎症反应和免疫调节异常可能参与了PI-IBS的发病过程。抗原提呈细胞中最主要的树突状细胞在启动肠道粘膜免疫反应中的作用逐渐受到人们关注。本实验通过建立感染后肠功能紊乱大鼠模型,观察肠道组织中树突状细胞和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探讨大鼠肠道免疫耐受功能的变化。目的通过建立感染后肠功能紊乱大鼠模型,本研究观察大鼠肠组织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s)在肠道粘膜的表达和成熟情况,并检测外周血和肠道组织中相关细胞因子IL-1β、IL-4的表达情况,比较回肠和结肠之间的差异,探讨大鼠肠道免疫耐受功能变化。方法将6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用福氏志贺氏痢疾杆菌灌胃制造感染后肠功能紊乱大鼠模型。实验组应用浓度为9×108CFU/ml的福氏志贺氏痢疾杆菌1 ml灌胃造成急性肠道感染,正常对照组用等量生理盐水灌胃。于感染后观察大便性状,于第1 , 4 , 7 , 10 , 13天行大便培养,远端结肠病理学检查,并于第16 , 19 , 22 , 25天行直肠气囊扩张,测定肠道容量感觉阈值。模型建立成功后,评价两组大鼠回肠末端和远端结肠组织大体形态和组织学评分,免疫组化检测肠组织表面分子CD11c与共刺激分子CD80、CD86表达,检测细胞因子IL-1β、IL-4表达,并应用ELISA方法检测外周血中细胞因子IL-1β、IL-4表达。结果实验组大鼠于感染后第16~22天出现大便性状改变,肠道感觉阈值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 P < 0. 05) ,而大便福氏志贺氏痢疾杆菌培养( - ) ,组织学恢复正常。实验组大鼠回肠末端和远端结肠组织大体形态和组织学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免疫组化提示实验组大鼠回肠末端CD11c、CD80、CD86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而远端结肠CD11c、CD80、CD86表达较对照组均明显增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大鼠回肠末端和远端结肠IL-1β表达均显著增加(P<0.05),IL-4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实验组大鼠外周血细胞因子IL-1β表达较对照组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细胞因子IL-4表达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1)采用福氏志贺氏痢疾杆菌给大鼠灌胃方法成功建立了大鼠感染后肠功能紊乱动物模型。(2)感染后肠功能紊乱大鼠外周血IL-1β表达较对照组有升高趋势,而IL-4表达显著降低,说明大鼠外周血存在免疫调节功能紊乱;(3)实验组大鼠回肠末端和远端结肠IL-1β表达均显著增加,而IL-4表达无明显增加,说明大鼠肠道组织存在轻度炎症反应;(4)实验组大鼠远端结肠CD11c、CD80、CD86表达明显增高,而回肠末端无明显变化,说明大鼠远端结肠组织树突状细胞趋向于分化、发育、成熟,使远端结肠局部免疫耐受功能降低,促进免疫应答的发生,影响肠道促炎因子与抑炎因子表达失衡,使肠道功能发生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