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大鼠肝硬化肝癌模型诊断及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术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1、模型建立:128只SD大鼠,采用二乙基亚硝胺(DEN)腹腔注射建立肝硬化肝癌模型,定期行腹部超声检查并大鼠肝脏活检;对影像与病理检测均证实的肝癌直径大于1cm的模型行HIFU治疗,建立HIFU治疗模型。2、影像与病理检查:大鼠入组后(0周)与第8±1、12±1、14±1周及HIFU治疗后分别行磁共振DWI检查。各阶段分别行病理观察,HIFU治疗前后标本行蛋白组学检测。3、统计分析: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以ADC值为指标,对40例肝细胞癌模型与23例HIFU治疗模型前后对照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配对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结果:1、128只SD大鼠,至14周生存82只,建立肝癌模型72只,直径1.2±0.5cm,成模率87.8%;47只大鼠肝癌模型行HIFU治疗,完成治疗并获得术后DWI与病理资料者23只。经病理证实,绝大多数大鼠肝脏在诱导开始后8±1、12±1、14±1周左右分别处于肝硬化的早期、晚期及肝癌阶段。2、肝硬化、肝癌DWI特征:正常肝脏为等信号,肝硬化早期等高信号,内部信号欠均匀,肝硬化晚期不均匀稍高信号,部分可见结节样稍高信号,72个肝癌结节或肿块均呈现为高信号,其中直径大的肿块内部信号不均匀,周边与肿瘤活性部分多表达高信号,坏死区DWI呈相对低信号。b值为50s/mm2时,正常肝实质、肝硬化早期、晚期与肝细胞癌ADC值分别为(2.65±0.37),(2.01±0.69),(1.68±0.21),(2.46±0.86)×10-3mm2/s,两两组间比较肝硬化晚期-肝癌ADC值有统计学差异(F=4.341,p<0.05);其余组间ADC值无统计学差异(t=-2.82,P<0.05;t=1.96,P>0.05;t=1.62,P>0.05);b值为100s/mm2时,相应各期ADC值分别为(2.51±0.32),(2.19±0.46),(1.71±0.42),(2.29±0.2)×10-3mm2/s,总体间无统计学差异(Friedman检验,P>0.05)。3.HIFU治疗前后特征:肿瘤术后凝固性坏死区域DWI信号明显降低,ADC值升高,数天后靶区肿瘤体积逐步缩小,若残存或复发则变化不明显。b=50、100s/mm2时HIFU术前与术后ADC值分别为(2.20±0.78),(2.05±0.49)与(2.12±0.63),(1.89±-0.55)×10-3mm2/s,无统计学差异(t=0.35,P>0.05;Z=-0.882,P>0.05)。蛋白组分析HIFU治疗前后肿瘤增殖相关蛋白GTP-Ran与侵袭相关蛋白TI表达下降。结论:肝硬化、肝癌及HIFU治疗前后DWI表现具有特征性,DWI在肝癌发现、诊断以及HIFU术后评估中具有潜在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