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血管内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ICP)及血糖血乳酸等临床指标的影响;对比血管内低温与传统低温及常规治疗的临床效果并观察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观察血管内低温对护理工作量和患者经济负担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2009年5月至2010年7月在天津市环湖医院颅脑抢救中心住院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07例分为血管内低温组(A组)34例、传统低温组(B组)36例和常规治疗组(C组)37例。三组患者均接受规范神经外科治疗。亚低温治疗组(A组和B组)分别进行血管内亚低温及传统低温。监测A组与B组从开始降温到达到目标温度的时间,同时在达到目标温度以后,记录上下波动超出目标温度0.2℃的时间百分率以及利用床旁寒战评估量表(BSAS)评定低温寒战发生级别。另外,定时监测患者ICP值、生命体征、血气(包括血糖及血乳酸)、血电解质变化以及护士用于控制体温及预防低温并发症的护理时间,最后汇总患者住院治疗费用。于患者伤后3个月根据GOS评估法判定预后。[结果]1.血管内低温组与传统低温组比较,在患者达到目标温度时间方面,血管内低温用时显著低于传统低温组(P<0.05)。并且血管内低温实测温度偏离目标温度的时间百分率低于传统低温组(P<0.05)。另外,血管内低温组患者气切率及机械通气发生率也低于传统低温组(P<0.05);2.血管内低温患者在低温期间ICP值处于最低水平,复温后也能较好维持ICP值正常水平;3.经过两种不同亚低温方法治疗的患者血糖、血乳酸两项指标均有所下降,与常规对照组显示出差别(P<0.05),但两种亚低温方法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4.血管内低温方法并未出现低血压、心率失常、电解质紊乱、凝血障碍等严重低温并发症,在肺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及脑疝形成等方面与对照组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传统低温相比较,血管内低温组患者寒战评估发生率及级别显著降低(P<0.05);5.三组患者三个月预后GOS评定显示,两个亚低温组患者预后良好率高于常规对照组(P<0.05),但血管内低温组与传统低温组并无明显差异(P>0.05);6.血管内低温组与传统低温组用于维持低温及预防低温并发症的护理工作量是有差异的(P<0.05),血管内低温可以缩短患者ICU停留时间及住院天数(P<0.05),但在患者住院费用方面三组并无显著差别(P>0.05);7.在血管内低温组各项指标中,入院时GCS、治疗时间窗和达到目标温度时间进入以GOS为因变量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程,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论]血管内低温降温速度快,维持目标温度稳定性较好,并能有效降低患者ICP值,减轻脑水肿,预防脑疝发生;血管内低温也可以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糖血乳酸水平,起到脑保护的作用;血管内低温基本没有出现严重低温并发症,是安全可靠的;血管内低温患者较常规治疗患者预后良好,但与传统低温预后比较并无显著差异;血管内低温可以降低护理工作量、缩短患者ICU停留时间及住院天数,但不能降低患者住院总费用;血管内低温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表明GCS评分越高、时间窗及达标时间越短,患者预后越好。